xv6

内核模式的中断处理

当一个进程获得一个 trap 时,会调用 stvec 寄存器中存储的 uservec 然后进入 usertrap 函数,在函数中会进入内核处理状态,并且将内核中断向量 kernelvec 写入到 stvec 寄存器中。所以在内核模式下发生中断的话会进入 kernelvec ,然后进入 kerneltrap 中。处理结束之后再从中退出到主管模式中去。在 usertrapret 中会将 uservec 写入 stvec 寄存器,然后退出用户模式,以此来保证用户模式下发生中断会在用户中断处理中进行处理

kernelvec

这个是在内核模式下发生中断时运行的第一行代码,这里将会保存原先的内核寄存器,然后进入 kerneltrap 函数进行处理中断,然后返回之后重新加载寄存器,回到原来的进程继续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globl kerneltrap
.globl kernelvec
.align 4
kernelvec:
# 将栈指针减少 256 个字节,相当于是向下走 256 个字节,也就是分配栈空间
addi sp, sp, -256
# 保存寄存器
# 栈是从上向下增长的
sd ra, 0(sp)
...
sd t6, 240(sp)

# 调用该函数处理设备中断
# 如果是定时器中断,做 yield,在某一段时间之后会返回到这里来
call kerneltrap
# 将所有寄存器的数据加载回到对应的寄存器中
ld ra, 0(sp)
ld sp, 8(sp)
ld gp, 16(sp)
# 有可能回来时是另一个内核在运行,就不需要读取原先的数据了
ld t0, 32(sp)
...
ld t6, 240(sp)
# 这里相当于释放掉栈内存了
addi sp, sp, 256
# 继续在内核模式运行用户模式下的中断的 处理
sret

kerneltrap

kernelvec 调用,在这里处理内核模式下产生的中断

其中设备中断对应的 devintr()

  • 0:error
  • 1:UART/DISK
  • 2:TIM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void kerneltrap() {
int which_dev = 0;
// 保存 sepc 寄存器,为了回到原来的状态和代码
uint64 sepc = r_sepc();
// 保存内核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uint64 sstatus = r_sstatus();
// 中断原因
uint64 scause = r_scause();
// 不在内核模式
if ((sstatus & SSTATUS_SPP) == 0)
panic("kerneltrap: not from supervisor mode");
// 确保中断被关闭
if (intr_get() != 0)
panic("kerneltrap: interrupts enabled");
if ((which_dev = devintr()) == 0) {
printf("scause %p\n", scause);
printf("sepc=%p stval=%p\n", r_sepc(), r_stval());
panic("kerneltrap");
}
// 如果是 2 号,切换进程
// 做的检测为:2号中断(定时器中断)+当前有进程(防止位于schedler)+当前进程在运行
if (which_dev == 2 && myproc() != 0 && myproc()->state == RUNNING)
yield();
// yield 中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所以需要提前保存 sepc 和 sstatus 以保证进程能返回到之前的地方
// 在 kernelvec 中会复制这两个寄存器
w_sepc(sepc);
w_sstatus(sstatus);
}

devintr

用于检查是否是一个外部的中断或者是软件中断,并且进行处理。返回值

  • 2:定时器中断
  • 1:其它设备
  • 0: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int devintr() {
// 读取中断原因
uint64 scause = r_scause();

if ((scause & 0x8000000000000000L) &&
(scause & 0xff) == 9) {
// 这是通过 PLIC 的 Supervisor 外部中断
// 通过 irq 来指明哪个设备产生的中断
int irq = plic_claim();

if (irq == UART0_IRQ) {
// 串口中断处理
uartintr();
} else if (irq == VIRTIO0_IRQ) {
// 磁盘设备中断处理
virtio_disk_intr();
} else if (irq) {
printf("unexpected interrupt irq=%d\n", irq);
}
// PLIC 允许每个器件一次最多发出一个中断
// 告诉 PLIC 设备现在允许再次中断
if (irq)
plic_complete(irq);

return 1;
} else if (scause == 0x8000000000000001L) {
// 来自于机器模式下的定时器中断所引起的软件中断
// 如果是 0 号内核发生的,调用 clockintr 时钟中断处理函数
if (cpuid() == 0) {
clockintr();
}
// 通过清除 sip 中的 SSIP 位来清除软件中断标志,从而可以进入下一个软件中断
w_sip(r_sip() & ~2);
return 2;
} else {
return 0;
}
}

clockintr

在函数中就是将全局的计数器自增。由于 xv6 中没有真实的时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计时。 全局变量 ticks 被自旋锁 tickslock 所保护。自增之后唤醒所有正在等待时钟信号的进程

1
2
3
4
5
6
void clockintr() {
acquire(&tickslock);
ticks++;
wakeup(&ticks);
release(&tickslock);
}

PLIC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例如对于一个计算机,会有很多 I/O 设备,例如磁盘,键盘等。例如当按下键盘一个按键时,系统获得一个输入到 PLIC ,然后它需要被分配到某个内核中去处理。 PLIC 通知 cpu 有一个待处理中断,其中一个 cpuclaim 接收中断。所以一旦有数据输入就会产生一个中断,然后 CPU 会通过总线直接与设备通信,然后获得设备的信息。 cpu 处理完中断后会通知 PLIC ,然后 PLIC 接收到通知就会移除掉这个中断信息

1714123472559.png

这是一个大的使能矩阵,也是一个位的矩阵,展示了哪个设备可以将中断发送到哪个内核里,这个大的使能矩阵在初始化过程中被设置,并且不会改变。其中如果是 1 就表示该设备的中断可以被该内核处理,否则不可以被该内核处理

PLIC硬件连接

1714134410202.png

PLIC 连接着设备和内核,并且设备和内核和与主存之间有着互相连接的总线(如图所示)。所以如果一个内核想要读或者写主存,它会发送一个请求到这个总线上,这个信号将被送到主存和内核中。如果内核想要操作某一个设备,一般会使用内存映射的 I/O 寄存器,所以这些设备每一个都映射到某一个物理地址空间中。而且 PLIC 也会映射到某一个物理地址,所以它将会在初始化时被设置,其中有一些寄存器需要其中一个内核在初始化的时候去设置。

当内核想要操作设备或者是对主存进行操作时,需要向总线上写入一个请求,然后对应的设备或者主存就会进行相应的操作。其中对于一个设备想要传输给内核一个数据时,需要通过 PLIC ,由 PLIC 通知 CPU 有一个设备中断,然后对应的 CPU 就会向总线上发送请求然后获取该设备的数据。

有一些设备会被设置在芯片上被认为是内核,其它的被认为是外部设备。一般来说一个芯片上会有多个内核,而 PLIC 被综合到芯片上作为一个内核。以前是被分开在不同的芯片上的,因为单个芯片不支持多核

PLIC 处理中断流程:

  1. 外部中断源发送中断请求,相对应的中断 gateway 处理请求
  2. 中断 gateway 将处理好的请求转至给 PLIC 内核,同时响应外部中断源的中断 pending 挂起,也就是对应中断源的 pending 位置位(SOURCE INTERRUPT PENDING BIT 置为 1)
  3. PLIC 根据配置对多个中断请求进行仲裁,并将仲裁胜利的中断通知给中断目标——内核
  4. 内核接收到中断请求,向 PLIC 内核发送一个请求 claim ,拿到最高优先级的 pending 中断的 id
    • claim 寄存器, PLIC 内核清除相对应的外部中断源的 pending 位,这个不是全局中断的 pending 位(EIP),并且这时 gateway 不能将同一个外部中断源的下一个中断请求转进来,因为 gateway 没有收到服务完成通知,清除 pending 位只是表示相对应的外部中断源的中断请求 pending 状态结束,因为这时候中断请求已经开始被处理,并且将其从仲裁队列中删除,也就是不参与接下来的仲裁
  5. 中断内核执行中断处理,处理完成之后向对应的 gateway 发送中断完成消息,也就是向 compete 寄存器中写入中断 id 值
  6. 中断 gateway 收到之前中断服务完成之后,这时候同一个外部中断源的下一个中断请求可以进入 gateway

pending 被置位时

  1. 所有在使能矩阵中对该设备使能的内核都会被通知,其中需要决定哪一个内核去处理这个中断,被选中的内核将会做
    1. 一个外部中断被挂起
    2. 如果此时这个内核使能中断,一个 trap 将会发生,否则不会发生(挂起)
  2. 当 trap 发生时,在中断处理代码中第一件事就是配合 PLIC 请求 (claim)中断。在 claim 中发生的是
    1. 读取一个 PLIC 中的一个内存映射寄存器,将会得到中断设备的 id 号
    2. PLIC 将会清除这个 SOURCE INTERRUPT PENDING BIT
  3. 多个内核被通知时,都会请求 claim 中断
    1. 只有一个内核将会得到中断的 id 号,其它的都会返回 0
  4. 中断处理程序将会运行并且处理设备中断
  5. 处理信号,中断处理结束,下一个中断的信号可以进来
    1. 写入在 PLIC 中的内存映射寄存器,写入中断完成标志
  6. PLIC 将会查看 SOURCE INTERRUPT PENDING BIT
    1. 当其再次被置位时, PLIC 产生另一个中断信号

level sensitive

1714140321883.png

PLIC 将会检查该线上的电平,如果是高电平将会产生一个中断,然后进行中断处理。中断处理结束之后会再次检查线上的电平,如果还是高电平,不论中间发生了什么,都会再次产生一个中断信号。如果检测到是一个低电平信号,那就不产生中断信号

edge triggered

1714140750272.png

当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这个上升沿将会产生一个中断信号,有两种 gateway 的方式

  • one bit
    • 获得边沿上升信号时设置位
    • 保持置位直到中断处理结束,如果期间有上升沿信号产生也不会去处理,忽略掉
  • counter
    • gateway 会有一个计数器
    • 每一个上升沿计数器增加
    • 当中断处理开始执行,计数器自减
    • 处理完成之后,如果计数器依旧是正数就产生下一个中断信号

details and complictaions

  • 设备号为 1-1023,0 代表 none
  • 每一个内核可以包含超过一个硬件线程(hardware thread,hart)
    • SUPERSCALAR/SIMMULTANEOUS MULTITHEREADINGSMT,想法是核心同时运行两个线程
  • 在 risc-v 中,处于每一种模式下都可以被中断,但是中断只可能会被发送到机器模式和主管模式
  • 上述内容被称为多目标,也就是每一个设备,每个核心都是一个单独的目标,而且每种模式都是其中的一个单独的目标,所以算起来一共有 15782 种目标,也就是该规范可以处理 15782 种不同的目标,尽管实际的物理实现不可能处理这么多的设备或者说是目标
  • 每一个设备都被设置了一个优先级,对于高优先级的中断通常会率先处理
  • 每一个内核(目标)都被分配了一个阈值
    • 如果设备优先级超过了内核的阈值,设备只会中断内核

PLIC Memory-Mapped Registers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一个进程通过读取和写入内存映射的 I/O 寄存器来控制平台级中断控制器,它们将会占用一定的内存

下面是这些寄存器

  • 设备优先级寄存器: 1023 * 4 bytes,这些优先级在启动时初始化。通过将所有设备写入或者存储到这些特定的位置来设置优先级
  • 使能位矩阵:1023 * 15782 bits,将在启动时初始化
  • 每个核心的优先级阈值:15782 * 4 bytes,将在启动时初始化
  • 挂起位(待处理位):1023 * 1 bit,可以看到哪个设备有待处理的中断
  • 声明字:15782 * 4 bytes,每一个目标都有一个声明字,可以加载到 CLAIM 或者存储到 COMPLETE
    • CLAIM:当有一个中断发生时,在特定的内核上发出信号,该内核将从特定的位置上加载一个四字节的值,该值将会是请求中断的设备的 id,或者当其它内核首先达到该位置时,该值可能是 0
    • COMPLETE :完成完整的操作通过存储到该字中来完成的,在这中情况下,存储到该字中的值就是刚刚处理完中断的设备的 id 号
    • 一个内核可能会同时处理多个中断,并且它可以声明多个中断,并且独立完成几个

以上的所有内存映射都被存储到一个 64 MB 内存大小的位置。但是其中有很多保留位和未被使用的位,所以在映射中不会全部映射

PLIC处理

实际上在 xv6 中,是通过 qemu 来仿真的,也就是没有真实的物理电路来实现此操作,都是虚拟仿真的

在 xv6 中的 CPU 的数量是由代码中的 NCPU 宏定义决定的,正好是 8。在 qemu 中,中断只能被发送到机器模式或者是主管模式,而且有 8 个 CPU,所以就有 16 个目标。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几乎不会用到机器模式中断,所有的中断都发生在主管模式。而且实际中一共有两个设备会产生中断,对应的 id 号

  • 1: VIRTIO0_IRQ 虚拟设备 I/O 磁盘
  • 10: UART0_IRQ 串口设备

所以在初始化时会有

  • 设置两个设备的优先级都为 1
  • 每个核心都为设备设置使能位,也就是每个内核都能处理两个设备的中断,任何设备都能中断任何内核。也就是说,该中断会向所有的内核发送中断信号,只有最快最空闲的内核会率先得到声明该中断,然后进行中断处理,而其它之后声明的得到的就是 null,所以首先声明的内核就是期望的内核(更快的处理中断信息)
  • 每个内核都将中断阈值设置为 0,这将不会阻止任何中断

一些宏定义

  • PLIC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虚拟地址空间,这里只映射了 4MB,实际上这里应该映射 64 MB 的内存空间,但是实际上没有影响
  • PLIC_PRIORITY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优先级
  • PLIC_PENDING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待处理位
  • PLIC_MENABLE(hart)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对应内核下的机器模式使能位
  • PLIC_SENABLE(hart)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对应内核下的主管模式使能位
  • PLIC_MPRIORITY(hart)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对应内核下的机器模式优先级
  • PLIC_SPRIORITY(hart)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对应内核下的主管模式优先级
  • PLIC_MCLAIM(hart)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对应内核下的机器模式下的 CLAIM 存储的地址
  • PLIC_SCLAIM(hart) 平台级中断控制器的对应内核下的主管模式下的 CLAIM 存储的地址

plicinit

将所有设备的优先级设置为 1

1
2
3
4
5
6
7
void
plicinit(void)
{
// set desired IRQ priorities non-zero (otherwise disabled).
*(uint32*)(PLIC + UART0_IRQ*4) = 1;
*(uint32*)(PLIC + VIRTIO0_IRQ*4) = 1;
}

plicinithart

对于每一个内核都为内核模式设置使能位为串口和虚拟磁盘设备,然后设置优先级阈值为 0,不会阻止任何中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oid
plicinithart(void)
{
int hart = cpuid();

// set enable bits for this hart's S-mode
// for the uart and virtio disk.
*(uint32*)PLIC_SENABLE(hart) = (1 << UART0_IRQ) | (1 << VIRTIO0_IRQ);

// set this hart's S-mode priority threshold to 0.
*(uint32*)PLIC_SPRIORITY(hart) = 0;
}

plic_claim

声明中断,也就是询问 PLIC 应该处理哪个中断,并且读取中断的设备 id 号

1
2
3
4
5
6
7
8
int
plic_claim(void)
{
int hart = cpuid();
// 如果获得 0,就立即返回,否则对相应的中断做出处理
int irq = *(uint32*)PLIC_SCLAIM(hart);
return irq;
}

plic_complete

完成中断的处理,向其中写入完成中断处理的设备 id 号

1
2
3
4
5
6
void
plic_complete(int irq)
{
int hart = cpuid();
*(uint32*)PLIC_SCLAIM(hart) = irq;
}

文件系统

磁盘设备

当把数据传输到主存或者从主存中传输数据时,都是以字节为单位的。对于磁盘,使用更大的单位来传输,称作 BLOCK 块。在 xv6 中 BLOCK 是固定大小的字节,每一个块的大小为 1024 个字节 BSIZE ,其它系统用也会使用不同大小的块,但是其大小总是固定的。而磁盘只不过被视作块的序列,所以编号从 0,1,2 开始。第二个块也就是 BLOCK1 是一个特殊的块,包含 superblock ,它的内容是固定的,不会改变,包含很多参数,其中包含记录磁盘中块的数量的参数,也就是磁盘中有多少个块是可用的,以便存储在磁盘中文件系统

有时候会使用扇区 SECTOR 来进行数据的读写,有时候它们被用作同义使用,但是却是不同的事情,一般来说扇区比块要小一些。

但是如果让操作系统按照块的大小对磁盘进行读写,那就可以忽略磁盘驱动器不同的扇区的 大小,如果要对一整个磁盘或者块进行读写,这将导致设备驱动程序读写多个扇区。由于磁盘是一个旋转的设备,会有不同的延迟,对不同的扇区进行读写时,需要等待磁盘转动到特定的地方才能进行读写。通过将扇区分组为一个块就可以确保当读取或者写入大多数扇区时都是顺序读取的,所以就只需要确定第一个扇区读取的第一个位置就可以了,其它的读取都可以直接顺序进行,这就会极大的提高效率。

但是实际上使用块作为读写内存的单位,这将导致文件的最小大小就是一个块的大小,而且文件的最后一页也占据着一整块,这将导致内存的浪费,但是性能确实提高。

而在 xv6 中,使用的是 qemu 进行的系统仿真,所以其中的磁盘设备是 VIRTIO-DISK , 这个东西是标准化设备驱动程序和实际硬件之间的接口的尝试,有着不同的接口,例如 virtiouart 以及其它 xv6 系统中不使用的一些东西

virtio_disk_rw

可以进行读写操作

  • 读: virtio_disk_rw(buf_ptr, 0)
  • 写: virtio_disk_rw(buf_ptr, 1)

该函数第一个参数是指向缓冲区的 buff 结构的指针,并且这个缓冲区将包含足够的空间用于块(1024 bytes)。第二个参数就是操作的特定编号,0 表示读取,1 表示写入。在 xv6 中,该函数没有任何错误报告,也不会有任何返回值,如果出现任何故障,将会屏蔽故障,并且在函数中进行处理。如果发生簧片故障,校验和故障或者其它问题,那么扇区或者块就会重新读取,直到在模拟器中获取到数据。由于该磁盘是在主机上的文件系统模拟的,但是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个函数可能会休眠,例如要读取一个缓冲区,该函数将进行读取操作,然后将进入 sleep ,当请求读取操作完成之后,磁盘将会发送一个中断,然后进入磁盘中断处理程序,并且将唤醒此函数,然后开始读写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函数中的指令不会被编译器重新排序,而是完全按照调用该函数的顺序执行的操作

buf

这个结构体用于磁盘上块的缓存,结构体内有固定数量的缓冲区,这些缓冲区在内核启动时预先被分配,通过宏定义控制 buf 的数量。每一个 buf 结构体中都有一个块的内存(缓冲区),也就是 1024 bytes,每一个 buf 都有一个关于数据块的编号,用于确定位于缓冲区中的是哪个数据块中的内容。还有一些其它的字段用于同步

buf 可以是空闲的,也可以是被使用中,所以有一个空闲的缓冲区列表,其它的都是被使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truct buf {
int valid; // 表示该缓冲区是否包含对应块编号的数据,布尔量,或者是它是否包含着垃圾
// 如果没有该磁盘的数据,就需要读取它
int disk; // 完全在磁盘驱动程序中使用,也就是只在磁盘设备的读写操作中使用
// 实际上就是告诉磁盘,当前是否正在进行读写操作
uint dev; // 设备号
uint blockno; // 显示当前缓冲区中的数据来自于哪个块,对应块的编号
struct sleeplock lock; // 睡眠锁,用于保护数据,valid, disk
uint refcnt; // 引用计数,如果计数为 0,那就是当前未被使用,如果愿意可以回收用于其它地方
// 如果大于 0,那就不能用于其它用途
struct buf *prev; // 指向上一个
struct buf *next; // 链表指向下一个
uchar data[BSIZE]; // 1024 个字节的空间
};

bcache

缓冲区缓存 buff cache 是 buf 结构的链表,用于保存磁盘块内容的缓存副本。 在内存中缓存磁盘块可减少磁盘读取次数,并为多个进程使用的磁盘块提供同步点。

这个结构体是用来管理 buf 的,实际上是把 buf 组织成一个双向链表,如图

1714192009190.png

其中第一个是一个特殊的 buf 就是双向循环链表的头部,它不会包含任何数据,只是用于指向前一个或者是后一个的指针。而且结构体中一共有 30 个缓冲区,这些缓冲区在双向链表中的排序根据最近使用次数从大到小排序的,所以可以根据 headnext 指针找到最近使用的 buf ,根据 headprev 指针找到最不常用的 buf 。使用双向循环链表来定位最近最少使用的元素,就可以轻松的删除一个元素。对于这个双向循环链表,只是在初始化的期间才会访问它。

1
2
3
4
5
6
7
8
9
10

struct {
struct spinlock lock;
struct buf buf[NBUF];

// Linked list of all buffers, through prev/next.
// Sorted by how recently the buffer was used.
// head.next is most recent, head.prev is least.
struct buf head;
} bcache;

其中的 lock 用于保护整个链表,其实就是保护 next, prev, refcnt, dev, blocknobuf 的元素,所以在获取缓冲区或者释放缓冲区时,都需要持有锁

该结构体有特定的接口

  • bread 获取特定磁盘块的缓冲区
  • bwrite 更改缓冲区数据之后,将其写入磁盘
  • brelse 使用完缓冲区之后释放缓冲区,调用完之后不能再次使用对应的缓冲区
  • 同一个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能使用缓冲区,所以不要长期持有缓冲区

对于这个双向链表的维护,为了按照使用的次数排序,可以在每次使用时都将其取出,然后放入时就将其放到较为开头的部分,从而可以实现使用次数少的缓冲区都在双向链表的尾部

binit

这个初始化函数在内核启动时调用

buf 中有一些变量没被初始化,例如 refcnt, dev, blockno ,实际上这些变量被隐式初始化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void
binit(void)
{
struct buf *b;
// 初始化缓冲区锁
initlock(&bcache.lock, "bcache");
// 创建缓冲区的链表
// 首先创建一个空的链表
bcache.head.prev = &bcache.head;
bcache.head.next = &bcache.head;
for(b = bcache.buf; b < bcache.buf+NBUF; b++){
// 将每个链表添加进来,这里的操作就是把每个缓冲区添加到头指针的下一个位置
b->next = bcache.head.next;
b->prev = &bcache.head;
// 初始化每个缓冲区的睡眠锁
initsleeplock(&b->lock, "buffer");
bcache.head.next->prev = b;
bcache.head.next = b;
}
}

bget

寻找到一个对应设备号和磁盘块编号的缓冲区,如果没有,则从后往前找到一个引用数量为 0 的缓冲区,然后初始化该缓冲区,将其引用数量加一,然后设置为无效的缓冲区,之后会在 bread 中进行读取磁盘数据然后设置为有效的。在函数中会获得对应缓冲区的睡眠锁,因为会对缓冲区中的数据进行读写操作

在所有缓冲区中查看对应内存块的 buf ,如果未找到,需要分配缓冲区,无论哪种情况,都返回锁定的缓冲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static struct buf*
bget(uint dev, uint blockno)
{
struct buf *b;
// 访问循环链表需要获得锁
acquire(&bcache.lock);
// 查找是否有对应磁盘的缓冲区,先从最常用的开始找
for(b = bcache.head.next; b != &bcache.head; b = b->next){
if(b->dev == dev && b->blockno == blockno){
// 找到需要的缓冲区,增加引用计数
b->refcnt++;
// 找到之后释放锁
release(&bcache.lock);
acquiresleep(&b->lock);
return b;
}
}
// 没找到,找一个没人用的缓冲区,如果 refcnt>0 则表示缓冲区正在被使用中
for(b = bcache.head.prev; b != &bcache.head; b = b->prev){
if(b->refcnt == 0) {
b->dev = dev;
b->blockno = blockno;
b->valid = 0;
b->refcnt = 1;
// 找到之后释放锁
release(&bcache.lock);
acquiresleep(&b->lock);
return b;
}
}
// 缓冲区全部被占用,直接报错
panic("bget: no buffers");
}

bread

该函数返回一个包含指定磁盘块内容的锁定的 buf

如果当前已经有一个 buf 包含着该磁盘的内容,那就直接返回,否则就需要重新从磁盘中读取数据,然后设置为有效的缓冲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truct buf*
bread(uint dev, uint blockno)
{
struct buf *b;
// 找到一个缓冲区
b = bget(dev, blockno);
// 没人用的缓冲区,需要读取磁盘内容
if(!b->valid) {
// 读取 b 所对应的磁盘块的数据,其中 b 都被之前 的 bget 设置好了
virtio_disk_rw(b, 0);
b->valid = 1;
}
return b;
}

bwrite

向磁盘中写入缓冲区的内容,前提是必须持有该缓冲区的锁,用于保证每次只有一个进程对磁盘进行写入,防止发生数据竞争。该函数并不会释放缓冲区

1
2
3
4
5
void bwrite(struct buf *b) {
if (!holdingsleep(&b->lock))
panic("bwrite");
virtio_disk_rw(b, 1);
}

brelse

释放锁住的缓冲区,将缓冲区移动到双向循环链表的头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void brelse(struct buf *b) {
if (!holdingsleep(&b->lock))
panic("brelse");
// 释放睡眠锁
releasesleep(&b->lock);
// 对链表进行操作需要获取锁
acquire(&bcache.lock);
b->refcnt--;
// 已经没有引用的设备了,但是它依旧保持着特定块的数据,并且设备和块编号依旧准确,以及有效标志位依旧置位
// 所以未来需要对该块的调用能够重新使用它
if (b->refcnt == 0) {
b->next->prev = b->prev;
b->prev->next = b->next;
b->next = bcache.head.next;
b->prev = &bcache.head;
bcache.head.next->prev = b;
bcache.head.next = b;
}
release(&bcache.lock);
}

bpin

固定缓冲区,或者说向缓冲区添加引用,如果其他人已经正在使用该缓冲区,可以使用该函数直接增加引用数

1
2
3
4
5
void bpin(struct buf *b) {
acquire(&bcache.lock);
b->refcnt++;
release(&bcache.lock);
}

bunpin

取消固定缓冲区,向缓冲区减少引用,允许其它线程来释放该缓冲区

1
2
3
4
5
void bunpin(struct buf *b) {
acquire(&bcache.lock);
b->refcnt--;
release(&bcache.lock);
}

磁盘日志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崩溃

首先看文件系统的崩溃

  • 复杂的数据结构
  • 一个更新需要几个写入的操作
  • 在其中可能会发生崩溃
  • 数据结构可能处于一个不一致的状态

例如一个单向链表,需要更改两个节点之间的位置,就需要更改三个指针,所以当崩溃发生在更改某一个指针时,这就会导致链表的顺序发生错误,也就是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这个问题要去解决需要解决文件系统的问题

  • 数据结构保存在磁盘上,并且用于表示文件,目录, i-nodes 和空闲映射
  • 每次写入都会更新一整个块,并且特定的更新可能涉及多个块,可能需要将多个块写入磁盘
  • 每次的崩溃都不允许将文件系统弄乱

所以就是在发生更新时执行所有更改,没有发生更新时不执行任何更改

具体例子

对于一个文件,希望能增大文件的大小,需要两个操作

  • 从空闲池列表中删除一个块
  • 将块添加到文件后执行数据结构更新

这两个操作需要获得两个锁,空闲池链表的锁和块的锁。但是这时候计算机崩溃了,一个写入操作完成了,但是第二个操作未完成,那文件系统就会处于不一致的情况下

方法1

如果按照上述的顺序来执行,从空闲池中删除完一个块了,但是在添加到文件中之前计算机崩溃了,这将导致永久的丢失了一个块的内存,这样是肯定不行的。

方法2

先将块添加到文件中执行完数据结构更新,再从空闲池列表中删除。如果在添加完成之后发生崩溃,重启之后就会发现有一个块既处于空闲池列表中,也存在于文件中,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目标

要么两个操作都完成,要么两个操作都不执行

更普遍来说,将几个磁盘的更新分为一个事务组,每一个事务组要么什么都没有发生,要么已经执行结束

在 xv6 中的实现

调用程序的顺序就是

begin_opbread → … → bread → … → log_write → … → log_write → … → end_op

在这个流程中, begin_op 相当于就是整个事务开始执行,然后 end_op 就是整个事务执行结束,而在最后的 end_op 将会将整个事务提交,进行更新,所以就是整个事务要么都发生,要么不发生,这操作就是延迟对磁盘的实际写入,将这写写入操作几乎放在一起完成

1714274647954.png

如图所示,在右侧的 END 处不进行写入 106 的操作,除非 103 和 108 写入操作也在执行,而且需要将 103 的写入操作移动到最后 END 处,与 108 写入操作一起执行。所以就是多个磁盘写入操作同时执行。直到这个事务的所有操作完成之后才进行提交操作

上述中所有事务操作都包含 beginreadwriteend 四个操作

  • begin 这个操作是在 begin_op 函数中完成的,每一个事务的开始都需要调用该函数。如果另一个线程正在提交状态,那就进入睡眠等待。如果没有足够的日志块,那就进入睡眠等待。当一切正常时就增加一个计数器,这个计数器就是记录当前正在进行多少事务
  • read 实际上就是调用 bread ,查找缓冲区高速缓存,如果找到对应的磁盘区的缓冲区就直接使用,否则重新选择一个缓冲区并且从磁盘中读取
  • write 这个操作就是调用 log_write 来实现的。先 PIN 固定缓冲区,基本上就是给缓冲区设置一个标志来指示这个缓冲区不应该被释放。然后找到下一个可以使用的日志块,在 header 的日志数组中添加条目,然后将使用日志的数量增加
    • 实际上首先会先查找需要写入的块是否已经存在于日志块中,因为正在写入的块可能已经被写入,所以就直接使用该日志块就可以。
  • end 实际上是调用 end_op 函数。需要减少计数器,如果计数器 > 0,那就什么都不做,立即返回。否则就意味着这是最后一个事务,可以继续进行提交,提交操作将执行所有写入操作,而在写操作中并没有实际写入磁盘,只是将内容保存到内存中。写入之后清空日志,可以唤醒所有被卡在 begin 操作的进行

磁盘分布

1714279447324.png

其中每个小方块都代表着磁盘上的一个块,而磁盘不过是一组连续的块

  • 其中 Boot 是引导记录或者主引导记录
  • SUPERBLOCK 包含很多固定参数,是只读的,在启动时内核将读取这个块,其中还包含日志块开始的位置以及数量,主块区开始的位置以及数量和磁盘上一共有多少个块
  • 其中日志块是由一个标头和一块用于存储多个日志块的地址,在 xv6 中正好是 30 块,实际上日志块并不会考虑主块区域的组织形式,所以在它看来不过是一组块的集合
    • 标头块在启动时被读入内存并且存储在一个结构中,所以这是保存在内存中的结构体,并且时不时的需要写回到磁盘上。包含一个计数 n ,用来存储正在使用的日志块的数量。并且每一块日志在数组中都有一个条目,所以这个计数 n 用于说明多少个日志块正在被使用,数组元素正在使用中
  • 主块区域是文件系统的存储位置,文件系统包含各种内容,目录,文件,索引节点等

Commit

这个操作涉及到四个函数

  • commit 提交操作
  • write_log 写入日志
  • write_head 写入日志标头
  • install_trans 将被提交的块复制到磁盘中

提交有两个阶段

  • 将块的更新的版本移动到磁盘上的日志区域中,然后将日志表头写入磁盘,如果崩溃发生在写入标头之前,这些操作将不会发生,如果在写入标头之后,这些操作将会成功执行
  • 遍历日志数组,将块写入磁盘的主块区域。写入完成之后,将 header 中的计数器设为 0,然后将其写回到磁盘中

Crash + Reboot

重启需要调用的函数

  • initlog 初始化日志文件
  • fsinit 初始化文件系统
  • recover_from_log 从日志中恢复
  • install_trans 将被提交的块复制到磁盘中
  • read_head 读取日志标头
  • write_head 写入日志标头

发生崩溃之后重启,进行的操作有

由于重启是不知道系统是否崩溃的,所以无论是否发生过崩溃,开机时都会读取日志标头。

  • 如果标头的计数器为 0,那就什么也不做,也就是进行的事务由于崩溃而丢失,将被忽略,这样事务或者提交就不会发生。
  • 如果标头的计数器不为 0,那就是成功将标头数据写入到了磁盘中,所以需要重新进行提交的第二个操作,以保证所有的内容都被写入到了主存中

一旦成功,就可以将标头的计数器设为 0,然后将标头写入到磁盘中

logheader

日志标头,包含一个计数器 nLOGSIZE 个日志块

1
2
3
4
struct logheader {
int n;
int block[LOGSIZE];
};

log

所有与日志操作相关的变量都集合在这个结构体中,而且这个结构体只有一个实例

1
2
3
4
5
6
7
8
9
struct log {
struct spinlock lock;
int start;
int size;
int outstanding; // how many FS sys calls are executing.
int committing; // in commit(), please wait.
int dev;
struct logheader lh;
};

其中

  • lock 用于保护 outstandingcommitting 两个变量
  • start 表示日志在磁盘上开始的位置,常量,实际上是日志标头的地址
  • size 表示日志在磁盘上的大小,常量
  • outstanding 一个计数器,每次执行开始操作时,都会增一,执行结束操作时都会减一
  • committing 一个布尔量。如果正处于提交中,这个标志位将置为 true ,这会导致其它操作处于等待状态
  • dev 设备,一般来说一个设备对应着一个 log 结构体,但是在 xv6 中只有一个磁盘设备,但是依旧保留了此字段,用于表示当前日志是哪个设备的日志

initlog

初始化日志,这个函数在内核启动时被调用,这个函数被 fsinit 函数调用,而 fsinit 在第一次调用 forkret 函数时调用。在这个函数中需要执行一些恢复操作,执行恢复操作时可能需要访问磁盘,这就涉及到了 sleep ,所以需要在用户模式下运行,所以在 forkret 中调用。这个函数在第一个时间片中调用,作为用户模式的第一部分运行

传入的参数为

  • dev 初始化的设备编号
  • sb 对应的 superblock 的地址

函数中做的操作:首先初始化锁,初始化一些固定的变量,之后从日志中恢复数据。在 recover_from_log 中会先读取头块,如果 n 非 0,它将执行恢复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oid
initlog(int dev, struct superblock *sb)
{
if (sizeof(struct logheader) >= BSIZE)
panic("initlog: too big logheader");

initlock(&log.lock, "log");
log.start = sb->logstart;
log.size = sb->nlog;
log.dev = dev;
recover_from_log();
}

begin_op

每一个事务开始时需要调用,这个函数主要做的就是增加未完成的事务的计数器,该计数器受到 log.lock 这个自旋锁保护。首先需要检查是否有其它线程正在提交,是否有足够的日志块来执行该事务,不满足条件就会进入 sleep ,并且将 log.lock 短暂的释放掉,当其它进程完成提交操作之后就会唤醒该进程,被唤醒之后还需要重新检查是否满足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void
begin_op(void)
{
acquire(&log.lock);
while(1){
if(log.committing){
sleep(&log, &log.lock);
} else if(log.lh.n + (log.outstanding+1)*MAXOPBLOCKS > LOGSIZE){
// this op might exhaust log space; wait for commit.
sleep(&log, &log.lock);
} else {
log.outstanding += 1;
release(&log.lock);
break;
}
}
}

log_write

在调用时已经修改 b->data 并且完成缓冲区,通过增加 refcnt 在缓存中记录块号和 pin ,实际上这个函数并不执行实际的写入操作,但是会安排这个写入操作,可能会做更多的修改,并且再次调用 log_write 操作写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void
log_write(struct buf *b)
{
int i;
// 修改日志之前需要获得锁
acquire(&log.lock);
// 检查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来执行操作,在 begin_op 中已经进行过一次,这里还要检查一次
if (log.lh.n >= LOGSIZE || log.lh.n >= log.size - 1)
panic("too big a transaction");
// 确保正处于某个事务之中
if (log.outstanding < 1)
panic("log_write outside of trans");

for (i = 0; i < log.lh.n; i++) {
// 查看是否已经有一个日志块保存着该块的内容,否则就会使得 i=n,这就是一个可用的条目
if (log.lh.block[i] == b->blockno) // log absorption
break;
}
// 利用存储块号来更新下一个可用条目,进行覆盖操作
log.lh.block[i] = b->blockno;
if (i == log.lh.n) { // Add new block to log?
// 将块锁定,以至于不会用于其它块,直到写入磁盘操作之后
bpin(b);
// 将该块的编号写入数组中
log.lh.n++;
}
release(&log.lock);
}

end_op

用于事务结束的操作,会在每个文件系统系统调用之后执行,如果当前事务是最后一个事务,提交数据,也就是把数据写入磁盘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void
end_op(void)
{
int do_commit = 0;
acquire(&log.lock);
// 当前操作完成,将正在执行的事务的数量减一
log.outstanding -= 1;
// 如果有一个事务正在提交
if(log.committing)
panic("log.committing");
// 最后一个事务,执行提交操作
if(log.outstanding == 0){
do_commit = 1;
// 提交操作中
log.committing = 1;
} else {
// begin_op 可能正在等待日志空间,而减少 log.outstanding 会减少保留空间量
// 唤醒其它正在等待的进程,在 begin_op 中等待
// 当前执行结束之后,不需要保留额外的日志空间,所以可能会有足够的日志空间来开始某一个事务
wakeup(&log);
}
release(&log.lock);
// 开始执行提交操作
if(do_commit){
// 调用 commit
commit();
acquire(&log.lock);
// 清除提交标志位
log.committing = 0;
wakeup(&log);
release(&log.lock);
}
}

commit

提交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tatic void
commit()
{
// 首先检查计数器,如果有一些事务的话 n>0,否则的话 n=0,就不会做任何操作
if (log.lh.n > 0) {
write_log(); // 会将缓冲区中所有的块写入到磁盘上的日志区域
write_head(); // 将该日志的标头复制到磁盘块,该块位于磁盘上的日志文件中
// 在 write_head 之后执行提交完成的所有操作都会被保存,即使崩溃也会从日志中恢复
// 如果之前的话,就相当于没有这些事务操作
install_trans(0); // 将日志写入到对应磁盘主块区域中的实际位置
log.lh.n = 0; // 事务数量设置为 0
write_head(); // 将日志标头写入到磁盘中,使得 n 恢复到 0
}
}

write_log

将修改后的块从缓冲区写入到日志文件中,这个函数仅仅在 commit 中调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static void
write_log(void)
{
int tail;
// 对日志中保存的所有块进行操作
for (tail = 0; tail < log.lh.n; tail++) {
// 获得保存日志块的缓冲区,将日志块读入缓冲区
// 这里 +1 是因为 start 对应着标头
struct buf *to = bread(log.dev, log.start+tail+1); // log block
// 获得对应的缓存块,该块被固定了,所以会被找到,这里并没有实际从磁盘中读取
struct buf *from = bread(log.dev, log.lh.block[tail]); // cache block
// 移动数据
memmove(to->data, from->data, BSIZE);
// 从缓冲区写入到日志区域
bwrite(to); // write the log
// 释放缓冲区
brelse(from);
brelse(to);
}
}

write_head

将日志标头写入到磁盘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tatic void
write_head(void)
{
// 获得对应块缓冲区
struct buf *buf = bread(log.dev, log.start);
// 该标头块中保存的就是一个标头结构体
struct logheader *hb = (struct logheader *) (buf->data);
int i;
hb->n = log.lh.n;
for (i = 0; i < log.lh.n; i++) {
// 将计数器中的保存的日志块直接存储到标头中
hb->block[i] = log.lh.block[i];
}
// 写入磁盘,释放缓冲区
bwrite(buf);
brelse(buf);
}

install_trans

commit 函数中被调用,从日志中复制提交的块到磁盘空间中,将缓冲区中对应的块写入到对应的磁盘区域中。如果在提交函数中调用 recovering=false ,如果在恢复函数中调用就是 recovering=tru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static void
install_trans(int recovering)
{
int tail;
for (tail = 0; tail < log.lh.n; tail++) {
// 如果在提交操作中,就已经从磁盘中读取了,所以这里实际上不需要从磁盘中读取了
struct buf *lbuf = bread(log.dev, log.start+tail+1); // read log block
// 获得对应的缓存块,该块被固定了,所以会被找到,这里并没有实际从磁盘中读取
struct buf *dbuf = bread(log.dev, log.lh.block[tail]); // read dst
memmove(dbuf->data, lbuf->data, BSIZE); // copy block to dst
bwrite(dbuf); // write dst to disk
// 如果是提交操作,就不再固定对应的缓冲区。
// 如果是恢复操作,本来就没有固定缓冲区,也就不需释放
if(recovering == 0)
bunpin(dbuf);
// 释放缓冲区
brelse(lbuf);
brelse(dbuf);
}
}

recover_from_log

从日志中恢复数据,这个函数仅被 initlog 调用,只在初始化时调用

1
2
3
4
5
6
7
8
static void
recover_from_log(void)
{
read_head();
install_trans(1); // if committed, copy from log to disk
log.lh.n = 0;
write_head(); // clear the log
}

read_head

从磁盘中读取日志标头结构体,仅被 recover_from_log 中调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tatic void
read_head(void)
{
struct buf *buf = bread(log.dev, log.start);
struct logheader *lh = (struct logheader *) (buf->data);
int i;
// 将从磁盘中读到的日志的标头数据存储到日志标头中
log.lh.n = lh->n;
// 这里实际上可以使用 memmove 函数实现,但是这样的操作可以避免复制一些不必要的块
for (i = 0; i < log.lh.n; i++) {
log.lh.block[i] = lh->block[i];
}
brelse(buf);
}

文件系统

磁盘布局

1714493100090.png

在磁盘上只有一组连续的磁盘块,对磁盘操作的几个函数

  • bread 提供磁盘的块号,它从缓存中分配一个缓冲区,将磁盘块读入内存并且返回一个缓冲区指针,
  • log_write 提供一个指向缓冲区的指针,将缓冲区的数据写回到磁盘上。实际上这个函数并不执行实际的写入操作,但是会安排这个写入操作,可能会做更多的修改,并且再次调用 log_write 操作写入
  • brelse 释放该磁盘块的缓冲区,在 breadbrelse 之间,缓冲区被强制独占,该缓冲区只有该线程可以访问

1714545779066.png

这是更加细致的磁盘布局

  • Boot Record 引导块,既不被内核读取,也不修改的块,仅在引导和启动过程中使用,以便将内核加载到内存中
  • SUPER BLOCK 里面包含很多参数,被内核读取,但是不会被修改,记录磁盘上其它项目的位置
  • Log 日志块
  • inodes 每个 inode 都是固定大小的,并且被存储到一个数组中,数组被保存在这些块中,这些块仅用来分配 inode 的存储
  • BitMap 在这里面,磁盘上的每一块都对应着一个位,用来表示该块是否正在使用,这对于数据块很有用。但是这里面只有 1000 个块,也就有 1000 个位与之对应,其中前 41 个块都是被使用中
    • 1:被使用中
    • 0:空闲
  • Data Blocks 这里是文件和目录实际存储的地方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包含一个单个目录树以及其中的一堆文件。而所有的这些目录都位于一个设备上,例如磁盘或者 USB 驱动器。目录被组织为一棵树,没有循环,但是不是有向无环图。

下图是一个文件系统的示例,其中红色表示文件目录,绿色表示文件。可以看出目录是一棵树,除了根目录以外,每个目录都有父目录。对于文件来说可能有多个父目录。如图所示,文件并没有文件名,只是通过路径来引用它,还可以用另一个路径引用同一个文件

1714525386772.png

由于目录本身就是一个文件,所以在 xv6 中多种文件类型

  • 常规文件
  • 目录
  • 设备

但是在 unix/linux 中实现了其它的标准的文件系统 POSIX ,但是这些在 xv6 中是无法使用的。例如

  • char device
  • block device
  • symbolic link
  • named pipe
  • sockets

POSIX

POSIX(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是由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定义的一组操作系统接口标准。它的目标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一套与操作系统无关的接口,使得这些应用程序能够在不同的 POSIX 兼容系统上编译和运行。

POSIX 标准包含了进程管理、文件管理、网络通信、线程和同步、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功能。这些接口定义了函数、数据类型和常量等,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可移植的方法来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

POSIX 接口的设计基于 Unix 操作系统的经验和理念。它通过定义一组通用的 API,将底层操作系统的功能封装起来,从而提供了与具体操作系统无关的高级功能。

POSIX 接口定义了一系列函数、数据类型和常量,这些接口分为不同的模块,涵盖了进程管理、文件管理、网络通信、线程和同步、信号处理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开发者可以使用这些接口来编写可移植的应用程序,而无需关心底层操作系统的实现细节。

以下是 POSIX 标准定义的主要接口,包括 ioctl 接口

  • 进程管理接口
    • exit:进程终止
    • fork:创建子进程
    • wait:等待子进程结束
  • 文件管理
    • open:打开文件
    • close:关闭文件
    • read:读取文件内容
    • write:写入文件内容
  • 目录管理
    • opendir:打开目录
    • readdir:读取目录项
    • closedir:关闭目录
  • 网络通信
    • socket:创建套接字
    • bind:绑定套接字到地址
    • listen:监听传入连接
    • accept:接受传入连接
  • 线程和同步
    • pthread_create:创建线程
    • pthread_join:等待线程结束
    • pthread_mutex_lock:加锁互斥量
    • pthread_cond_signal:发送条件变量信号
  • 信号处理
    • signal:注册信号处理函数
    • kill:向进程发送信号
    • sigaction:设置信号处理动作
  • 时间和日期
    • time:获取当前时间
    • clock:获取时钟时间
    • strftime:格式化时间
  • 共享内存
    • shmget:获取共享内存标识符
    • shmat:连接到共享内存
    • shmdt:分离共享内存
  • ioctl 接口
    • ioctl:控制设备操作

POSIX 接口在很多场景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标准化、可移植的方法来编写应用程序

  • 系统编程:POSIX 接口提供了开发者直接访问底层操作系统功能的能力,适用于系统级别的开发任务
  • 跨平台开发:POSIX 接口的可移植性使得开发者能够在多个 POSIX 兼容的操作系统上进行编译和运行,从而实现跨平台开发
  • 高性能计算:POSIX 接口提供了线程和同步机制的支持,适用于并行和并发的高性能计算任务
  • 嵌入式系统开发:POSIX 接口的轻量级特性使其成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重要工具,可以方便地控制硬件资源和执行实时任务

在 xv6 和 unix/linux 中都实现了硬链接。常规文件有多个指向它的硬链接,也就是一个常规文件可以有多个父项。但是每个目录文件只能有一个父项,就是说文件系统必须是一棵树,不能是一个图。硬链接需要所有的链接的文件都位于一个文件系统中

符号链接有时候称作 soft link 软链接,但是在 xv6 中没有实现软链接。符号链接就是另一种文件类型。符号链接的文件中没有包含数据,只是包含了一个路径名,当用到该链接文件时,就直接使用链接文件中目录来定位目标文件的位置。而且符号链接可能会有错误,也就是链接的是一个不存在的路径。符号链接一个有点就是可以指向其它文件系统中的某一个设备文件

i-number

每一个文件有一个不唯一的路径名称,可以更改,是内核使用一个数字来识别和处理文件,也就是 i-number ,这个数字是一个整数,在创建文件时将其分配给文件,当文件被删除之后,可以将其回收,重新用于新的文件。对于目录是有固定的 i-number ,为 1,以便内核可以定位根目录。文件系统的编号从 1 开始,用 0 表示未使用

i-node

是一个小型的固定大小的结构体,保存在磁盘上,不保存在任何文件中,保存在磁盘中单独的某个区域内,因此在磁盘的某个位置本质上有个数组,该数组中有多个 i-node 结构体,当调用文件时,内核将会把 i-node 的数组加载到缓存中。这个结构体被保存在有编号索引的数组中,所以对应的编号就是隐式的编号。

1
2
3
4
5
6
7
8
struct dinode {
short type; // File type
short major; // Major device number (T_DEVICE only)
short minor; // Minor device number (T_DEVICE only)
short nlink; // Number of links to inode in file system
uint size; // Size of file (bytes)
uint addrs[NDIRECT+1]; // Data block addresses
};

其中

  • type 文件类型
    • 0:free,空闲的,可用于之后的文件
    • 1: T_DIR 目录文件
    • 2: T_FILE 常规文件
    • 3: T_DEVICE 设备文件
  • major 主设备号,只在 T_DEVICE 文件类型中有效,是一个标识符,用于表示设备的类型
  • minor 次设备号,只在 T_DEVICE 文件类型中有效,表示设备的编号
    • 主设备号与次设备号本质上就是设备号,设备号是 32 为整数,分为两个 16 位整数,高 16 位表示主设备号,低 16 位表示次设备号
  • nlink 在文件系统中,链接该文件的数目,也就是硬链接的数量
  • size 文件的大小,单位是字节
  • addrs 磁盘上块序号的队列

文件的属性

与每个文件相关联的有几个属性

  • i-number 用于唯一标识每个文件
  • size 需要知道问价的大小,多少个 bytes
  • type 用于说明文件的类型(directory,regular,device)
  • number of hard link 硬链接的数量,也就是在树中父级的数量。如果没有硬链接,那就无法引用到该文件,所以当硬链接数量为 0 时,就会将文件的内存空间回收
  • location on disk 数据在磁盘上存储的位置,基本上是有一个块号列表,用于存储文件数据用到的块号

在 unix/linux 中有一些其他的附加属性

  • modification date/timestamp 文件创建的时间和最后修改的时间
  • owner 文件的拥有者
  • permissions 指示文件权限的标志,用于告诉用户如何访问该文件

Super Block

这个结构体中包含了一些属性,只会被内核读取,但是不会被修改

  • magic 只是一个常量,系统在读取时,会检查这个数字以确保它具有正确的值。如果不是,可能表明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文件系统类型或者出现了严重错误: 0x10203040
  • size 在整个磁盘系统中一共有多少个块可用 1000
  • nblocks 数据块的数量 959
  • ninodes inode 的数量,这意味着文件的数量不能超过这个数字 200
  • nlog 日志块的数量 30
  • logstart 日志块开始的块号 2
  • inodestart inode 块开始的块号 32
  • bmapstart bitmap 开始的位置 38

这个结构体在启动时从磁盘读取,通过 readsb 来读取,然后它将永不会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struct superblock {
uint magic; // Must be FSMAGIC
uint size; // Size of file system image (blocks)
uint nblocks; // Number of data blocks
uint ninodes; // Number of inodes.
uint nlog; // Number of log blocks
uint logstart; // Block number of first log block
uint inodestart; // Block number of first inode block
uint bmapstart; // Block number of first free map block
};

目录

目录存储在文件中,因此对于每个目录都有一个文件,并且该文件包含许多块,目录信息是存储在这些块中的内容。

在 xv6 中目录表示位数组,每个数组条目都对应着一个名称和文件的引用编号。其中这个名称是不能大于 14 个字符的,对目录的查找就是将空字符作为名称的结尾的字符串的匹配,遍历寻找对应的文件名称。但是这样的查找效率太低了,所以最新的 unix/linux 对目录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容纳更长的文件名称,而且也允许更快的查找

1
2
3
4
struct dirent {
ushort inum;
char name[DIRSIZ];
};

mkfs

make file system 建立文件系统

它是独立的 C 程序,不属于 xv6 内核的一部分,也不是在内核模式下运行的一个用户程序。在主机上编译运行,当运行 make 文件时,它会编译 xv6 内核并且编译所有用户模式程序,并且还会编译此程序,并且运行此程序

它将创建磁盘映像文件,磁盘映像文件名为 fs.img ,这是主机上的一个文件,将会被 qemu 来模拟磁盘,所以磁盘的所有内容都将保存在该文件系统,每当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实际上都是对该文件的操作。将会初始化磁盘,并且创建整个文件系统,创建目录树,并将许多文件放入其中,所以当内核启动时,会发现文件系统已经存在。初始化磁盘所做的事情为

  • 写入 superblock
  • 初始化所有的 inodes
  • 初始化 bitmap
  • 创建目录结构,并且初始化目录文件
  • 对于用户文件,即用户模式可执行文件,将会创建一个文件,并将其添加到文件系统目录中

所以执行结束之后,映像文件将包含一个完整的文件系统,以便内核可以启动并找到文件系统。在 unix/linux 中也有类似的函数,不过不是初始化 fs.img 文件,而是初始化设备,它将会编写初始化该文件结构的组织所需要的任何内容,这将会比 xv6 更加复杂

dinode

数组 dinode 从特定编号的块开始,这个值位于 spuerblocks 中,用于找到该数组的起始位置,它们之间尽可能地紧密排列在一起,在一个块中放入尽可能多的 inode ,然后剩下的空间就是空闲的空间

1
2
3
4
5
6
7
8
struct dinode {
short type; // File type
short major; // Major device number (T_DEVICE only)
short minor; // Minor device number (T_DEVICE only)
short nlink; // Number of links to inode in file system
uint size; // Size of file (bytes)
uint addrs[NDIRECT+1]; // Data block addresses
};

其中

  • type 文件类型
    • 0:free,空闲的,可用于之后的文件
    • 1: T_DIR 目录文件
    • 2: T_FILE 常规文件
    • 3: T_DEVICE 设备文件
  • major 主设备号,只在 T_DEVICE 文件类型中有效,是一个标识符,用于表示设备的类型
  • minor 次设备号,只在 T_DEVICE 文件类型中有效,表示设备的编号
    • 主设备号与次设备号本质上就是设备号,设备号是 32 为整数,分为两个 16 位整数,高 16 位表示主设备号,低 16 位表示次设备号
  • nlink 在文件系统中,链接该文件的数目,也就是硬链接的数量,一般来说根目录的链接数为 0
  • size 文件的大小,单位是字节,只在 T_FILE 文件类型中有效
  • addrs 磁盘上块序号的队列,正好有 12 个。如果文件大小增长超过 12 个块的大小,那就会使用间接块,因此最后一个指针可以指向磁盘上的某一块,这一块中存储的就是其他磁盘的块号或者是指向其它块的指针。由于块号大小为 4 字节,所以可以将 256 个额外的指针打包进去。所以在 xv6 中,文件的限制大小是有限的。但是在 unix/linux 中,会有二级间接块甚至三级间接块,也就是间接块中的每个块号都是指向的一个间接块,这样得到的最大文件大小会很大。但是在 xv6 中只有一级间接块

在内存中有关于 dinode 的缓存结构,是一个大小为 50 的 inode 数组,当初始化时,磁盘中会保存 dinode 的数据,而在使用 dinode 时,就会先将其从磁盘中读出来,放在内存的这个缓冲区中。

itable

这里是个 inode 的数组,用于存放 inode 的缓存,一共是 50 个缓存

1
2
3
4
struct {
struct spinlock lock;
struct inode inode[NINODE];
} itable;

缓存inode

这里面存储的就是 inode 的缓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truct inode {
uint dev; // Device number
uint inum; // Inode number
int ref; // Reference count
struct sleeplock lock; // protects everything below here
int valid; // inode has been read from disk?

short type; // copy of disk inode
short major;
short minor;
short nlink;
uint size;
uint addrs[NDIRECT+1];
};

实际上这个缓存 inode 与之前的块的缓存是类似的,其中

  • dev 设备号,用于识别文件
  • inum inode 的编号,用于识别文件,在每一个文件系统中都是唯一的,如果有多个文件系统,就需要靠着 dev 来识别文件了
  • ref 引用数量,如果是 0,那就说明是空闲的,可以用于缓存不同的索引节点
  • lock 睡眠锁,将会保护 valid 和下面的 inode 字段
  • valid 是否有效,用于设置是否数据已经从磁盘中读入了,只有是 1 的时候才是读入完成

剩下的就是 dinode 的内容了。其中 devinumref 这些都受到 itable 中的 lock 的保护

devsw

是一个数组,正好包含 10 个元素,由 NDEV 给定,主设备数,实际上,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排序就是它的设备号。每一个数组元素都是一个结构体,结构体中包含两个函数指针

1
2
3
4
struct devsw {
int (*read)(int, uint64, int);
int (*write)(int, uint64, int);
};

例如,其中 1 号元素就是控制台 console ,所以这个函数指针就会指向 consolereadconsolewrite ,本质上控制台就是 1 号设备

对于上述的函数,其中

  • 参数1:一个布尔值
    • 0:内核地址
    • 1:用户虚拟地址
  • 参数2:地址
  • 参数3:字节长度

由于上述函数是函数指针,所以对于不同的设备,可以使用不同的函数

fs.h

  • ROOTINO 文件系统根块的地址
  • BSIZE 块的尺寸
  • superblock 在启动时读入的块,包含许多不改变的参数
  • FSMAGIC 只能赋值给 superblock.magic
  • NDIRECT 直接块的数量
  • NINDIRECT 间接块的数量
  • MAXFILE 最大文件数量,是由 NDIRECTNINDIRECT 决定的
  • dinode 在磁盘上的 inode 结构体,其中 addr 是个 13 个长度的数组
  • IPB 每一块中 inode 的数量,如果不能正好放进去,那就会有一点空闲空间,由块的大小和结构体的大小决定
  • IBLOCK 磁盘上哪个块包含特定的 inode
  • BPB 每一块中包含的 bitmap 的数量,一个 bitmap 是一个位
  • BBLOCK 磁盘上的那个块包含着特定的 bitmap
  • DIRSIZ 目录的大小,也就是文件的大小,不能超过 14 个字符
  • dirent 目录,包含着编号 inode number 和目录名称

fs.c

这个文件中的所有函数都是默认在一个事务中处理的

  • itable 保存 inode 缓存的结构体,有一个自旋锁和一个将用于缓存的 inode 数组
  • superblock sb 这个结构体应当是每个设备都对应一个,但是在 xv6 中只是用一个设备,所以只有一个

file.h

  • file 文件结构体,定义了一些关于文件的东西,之后再说
  • major 主设备号位于设备号的高 16 位
  • minor 次设备号位于设备号的低 16 位
  • mkdev 创建设备号
  • inode 位于内存中的 inode 结构体,实际上用作缓存
  • devsw 映射主设备号到对应的设备功能上,每个结构包含两个函数指针
  • CONSOLE 定义控制台的设备号为 1

file.c

  • devsw 主设备数组

either_copyout

复制到用户地址或内核地址,具体取决于 user_dst 。成功时返回0,错误时返回-1

其中

  • user_dst 布尔值,表示目标地址是用户地址或内核地址
    • 1:用户虚拟地址
    • 0:内核地址
  • dst 目标地址
  • src 源数据
  • len 传输数据长度
1
2
3
4
5
6
7
8
9
int either_copyout(int user_dst, uint64 dst, void *src, uint64 len) {
struct proc *p = myproc();
if (user_dst) {
return copyout(p->pagetable, dst, src, len);
} else {
memmove((char *) dst, src, len);
return 0;
}
}

either_copyin

从用户地址或内核地址复制,具体取决于 user_src 。成功时返回0,错误时返回-1

其中

  • dst 目标地址
  • user_dst 布尔值,表示源数据地址是用户地址或内核地址
    • 1:用户虚拟地址
    • 0:内核地址
  • src 源数据地址
  • len 传输数据长度
1
2
3
4
5
6
7
8
9
int either_copyin(void *dst, int user_src, uint64 src, uint64 len) {
struct proc *p = myproc();
if (user_src) {
return copyin(p->pagetable, dst, src, len);
} else {
memmove(dst, (char *) src, len);
return 0;
}
}

iinit

用于初始化 inode 缓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oid
iinit()
{
int i = 0;
// 初始化保护 inode 缓存队列中的一个锁
initlock(&itable.lock, "itable");
for(i = 0; i < NINODE; i++) {
// 初始化所有缓存的睡眠锁,其中每个结构体中有个引用数量字段,默认初始化为 0
initsleeplock(&itable.inode[i].lock, "inode");
}
}

fsinit

初始化文件系统,包括调用 readsb ,读取 superblock 数据,从磁盘中读取,并将其存储在 sb 结构体中。传入的参数为

  • dev 设备号,初始化对应设备的文件系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fsinit(int dev) {
// 从磁盘中读取 superblock
readsb(dev, &sb);
// 验证是否包含期望的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否正确初始化
if(sb.magic != FSMAGIC)
panic("invalid file system");
// 初始化日志,在这之后可以创建事务,可以调用 begin_op end_op 等
initlog(dev, &sb);
}

readsb

从磁盘中读取对应文件系统的 superblock 数据,并将其存储在 sb 结构体中

  • dev 设备号,对应文件系统
  • sb 用于存储对应文件系统的 superblock 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tatic void
readsb(int dev, struct superblock *sb)
{
struct buf *bp;
// 读取编号为 1 的块到缓冲区中,返回指向该缓冲区的指针
bp = bread(dev, 1);
// 将其复制到 sb 中
memmove(sb, bp->data, sizeof(*sb));
// 释放块
brelse(bp);
}

bzero

将一整个块都写入 0,这将写入磁盘,这个函数仅在 balloc 中调用。传入的参数为

  • dev 设备号
  • bno 块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tatic void
bzero(int dev, int bno)
{
struct buf *bp;
// 读缓存中对应的块(在 balloc 调用时,一定位于缓存中)
bp = bread(dev, bno);
// 设置为 0
memset(bp->data, 0, BSIZE);
// 改变了块,写入到日志中,这会在事务中被处理,写入到磁盘中
log_write(bp);
brelse(bp);
}

balloc

在分配块的时候使用,分配一个置零的磁盘块。如果磁盘空间不足,则返回 NULL 。查找一个未使用的块,并且在 bitmap 中置 1,指示它正在使用,并且返回块的编号,参数为

  • dev 设备号,也就是从对应的文件系统分配一个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static uint
balloc(uint dev)
{
int b, bi, m;
struct buf *bp;
// 其中 bp 是位图缓冲区, b+bi 是找到的空闲块的块号
bp = 0;
for(b = 0; b < sb.size; b += BPB){
// BBLOCK 就是查看 b 块位于位图中的那一块,然后读这一块的数据到缓存中
bp = bread(dev, BBLOCK(b, sb));
// 遍历所有该位图块中的位,找到一个能用的块
for(bi = 0; bi < BPB && b + bi < sb.size; bi++){
// 用这个来找到位于哪个字节内的哪一位
m = 1 << (bi % 8);
if((bp->data[bi/8] & m) == 0){ // Is block free?
bp->data[bi/8] |= m; // Mark block in use.
// 这里由于修改了位图中的一位,所以需要写回磁盘
log_write(bp);
// 释放块
brelse(bp);
// 将该块归 0
bzero(dev, b + bi);
return b + bi;
}
}
// 释放对应的块,继续下一个位图
brelse(bp);
}
// 没找到可用的区块
printf("balloc: out of blocks\n");
return 0;
}

实际上这个函数的搜索做的并不是很好,例如:查找空闲的位图可以按字来搜索,是否为 0xff ,否则就包含空闲块,按位搜索太费时间。而且这里是使用线性搜索,遍历所有的位来找空闲位,实际上太费时间了。可以利用链表+栈来实现,将空闲的块放入栈中,每次分配都从栈中推出,然后进行分配,每一个链表的元素都是一个栈(块),当这个元素分配完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栈的分配,回收就是反过来

bfree

使用完块之后需要释放掉,将对应的块号放回到对应的文件系统中,文件中的块返回空闲池,释放时只需要找到位图中的对应位并且更改它就可以了

  • dev 设备号
  • b 对应的块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tatic void
bfree(int dev, uint b)
{
struct buf *bp;
int bi, m;
// 读取对应的位图块到缓存中
bp = bread(dev, BBLOCK(b, sb));
bi = b % BPB;
m = 1 << (bi % 8);
// 如果对应的块已经是未使用的,报错
if((bp->data[bi/8] & m) == 0)
panic("freeing free block");
// 实际上只是把这一位设置为 0
bp->data[bi/8] &= ~m;
// 写入日志中
log_write(bp);
// 释放块
brelse(bp);
}

ialloc

在创建新文件时使用,在对应的文件系统中分配一个 inode ,返回一个指向分配的 inode 的指针。

具体内容就是从磁盘上找到一个未使用的 inode ,用 type=0 来表示空闲,然后设置类型来指示已经被使用,然后调用 iget 并且返回一个指向 inode 的指针

在设备 dev 上分配一个 inode ,通过给它类型 type 将它标记为已分配。返回一个未锁定但已分配和引用的 inode ,如果没有空闲的 inode 则返回 NULL

该函数仅在创建文件的系统调用 create 中调用,用来创建一个 type 类型的新文件

传入的参数

  • dev 对应的文件系统,在那个文件系统创建文件
  • type 新文件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struct inode*
ialloc(uint dev, short type)
{
int inum;
struct buf *bp;
struct dinode *dip;
// 查找所有的 inum,找到空闲的 inode 来分配,从 1 开始,只有 199 个文件
for(inum = 1; inum < sb.ninodes; inum++){
// inode 所在块的块号
bp = bread(dev, IBLOCK(inum, sb));
// inode 的具体地址
dip = (struct dinode*)bp->data + inum%IPB;
if(dip->type == 0){ // a free inode
// 将块置 0
memset(dip, 0, sizeof(*dip));
dip->type = type;
log_write(bp); // mark it allocated on the disk
brelse(bp);
return iget(dev, inum);
}
brelse(bp);
}
printf("ialloc: no inodes\n");
return 0;
}

iget

查找设备 dev 上编号为 numinode 并返回内存副本(缓存)。不锁定 inode ,也不从磁盘读取它

如果对应编号的 inode 正处于缓存中,那就使用它,否则直接返回一个新的 inode 并且设置好,但是不从磁盘中读取,不论如何都会将其引用数量 +1,用以指示它是被使用中。但是未从磁盘中读取,也不锁定,把它的 valid=0 ,用来表示没有从磁盘中读取,还是无效的

传入的参数为

  • dev 设备号
  • inum 对应的 inode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static struct inode*
iget(uint dev, uint inum)
{
struct inode *ip, *empty;

acquire(&itable.lock);
// 查找在缓存中是否有该 inode 的缓存,如果有,那就将其引用+1,返回,否则初始化一个未使用的 inode 缓存并且返回
empty = 0;
for(ip = &itable.inode[0]; ip < &itable.inode[NINODE]; ip++){
if(ip->ref > 0 && ip->dev == dev && ip->inum == inum){
ip->ref++;
release(&itable.lock);
return ip;
}
if(empty == 0 && ip->ref == 0) // Remember empty slot.
empty = ip;
}

// Recycle an inode entry.
// 缓存满了,都被用掉了
if(empty == 0)
panic("iget: no inodes");
// 这里的数据设置受到 itable.lock 的保护
ip = empty;
ip->dev = dev;
ip->inum = inum;
ip->ref = 1;
ip->valid = 0;
release(&itable.lock);

return ip;
}

ilock

给对应的 inode 上锁,如果它是无效的 inode ,就从磁盘中读取,存储到这个缓存中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void
ilock(struct inode *ip)
{
struct buf *bp;
struct dinode *dip;
// 确认有被引用
if(ip == 0 || ip->ref < 1)
panic("ilock");
// 获取睡眠锁,睡眠锁保护其中的位于磁盘中的 inode 字段
acquiresleep(&ip->lock);
// 如果无效的缓存,那就需要从磁盘中读取数据了
if(ip->valid == 0){
// 磁盘数据读到缓存中,找到 inode 所在的块
bp = bread(ip->dev, IBLOCK(ip->inum, sb));
// 找到 inode 确切地址
dip = (struct dinode*)bp->data + ip->inum%IPB;
ip->type = dip->type;
ip->major = dip->major;
ip->minor = dip->minor;
ip->nlink = dip->nlink;
ip->size = dip->size;
memmove(ip->addrs, dip->addrs, sizeof(ip->addrs));
brelse(bp);
ip->valid = 1;
// 这里需要保证类型不为 0,也就是被使用
if(ip->type == 0)
panic("ilock: no type");
}
}

iunlock

给对应的 inode 解锁,释放其睡眠锁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void
iunlock(struct inode *ip)
{
// 一些检查
if(ip == 0 || !holdingsleep(&ip->lock) || ip->ref < 1)
panic("iunlock");
releasesleep(&ip->lock);
}

iupdate

将修改后的内存 inode 写回到磁盘。必须在每次更改 inode 的字段后调用。调用方必须持有该 inode 的锁。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void
iupdate(struct inode *ip)
{
struct buf *bp;
struct dinode *dip;
// 获取 inode 所在的块,读入缓存,并且找到对应的 inode
bp = bread(ip->dev, IBLOCK(ip->inum, sb));
dip = (struct dinode*)bp->data + ip->inum%IPB;
// 这里是把所有数据都更新了
dip->type = ip->type;
dip->major = ip->major;
dip->minor = ip->minor;
dip->nlink = ip->nlink;
dip->size = ip->size;
memmove(dip->addrs, ip->addrs, sizeof(ip->addrs));
// 将缓存写入日志,用于之后写入磁盘
log_write(bp);
brelse(bp);
}

idup

需要增加引用计数时可以调用该函数,这个引用计数受到 itable.lock 的保护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struct inode*
idup(struct inode *ip)
{
// 修改引用数需要持有 table 锁
acquire(&itable.lock);
// 引用数增加
ip->ref++;
release(&itable.lock);
return ip;
}

iput

删除对内存中索引节点的引用。如果这是最后一次引用,则可以回收 inode 表项。如果这是最后一个引用,并且 inode 没有指向它的链接,则释放磁盘上的 inode (及其内容)。所有对 input 的调用都必须在事务内部,以防必须释放索引节点

如果该 inode 的引用数为 1(表示当前是最后一个引用的文件了)并且硬件链接是 0,就会释放掉这个 inode 和与之相关的空间。锁上这个 inode ,将文件长度截断为 0,并将其文件类型设置为 0 以表示未使用,调用 iupdate 更新 inode ,将其写回到磁盘中,释放掉锁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void
iput(struct inode *ip)
{
acquire(&itable.lock);
// 将删除该文件
if(ip->ref == 1 && ip->valid && ip->nlink == 0){
// ip->nlink == 0 表示 inode 没有链接,也没有其他引用
// free.ip->ref == 1 表示没有其他进程可以锁定 IP,
// 因此此 acquiresleep() 不会阻塞(或死锁)
// 修改下面的变量需要获得锁
acquiresleep(&ip->lock);
// 这里可以释放锁,也可以不释放锁,但是有可能下面的操作会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就释放锁了
release(&itable.lock);
// 将文件截断为 0
itrunc(ip);
ip->type = 0;
// 更新对应的 inode,写入磁盘
iupdate(ip);
// 设置为无效,这个是缓存中的数据,这里应该为了防止它被使用,在下面会出现两个锁都未持有的情况
// 所以可能会出现被其它进行调用这个缓存,而且在处理完之后再将 ref-- 也是为了防止被重用
ip->valid = 0;

releasesleep(&ip->lock);

acquire(&itable.lock);
}
// 减少引用数,如果减少到 0,就可以被重用,否则将持续存在
ip->ref--;
release(&itable.lock);
}

iunlockput

释放对应的 inode 的锁,并且调用 iput 函数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void
iunlockput(struct inode *ip)
{
iunlock(ip);
iput(ip);
}

bmap

索引节点的内容。与每个 inode 相关联的内容(数据)以块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第一个 NDIRECT 块编号列在 ip->addr[] 中。下一个 NDIRECT 块列在块 ip-> address[NDIRECT] 中。返回 inode ip 中第n块的磁盘块地址。如果没有这样的块, bmap 会分配一个。如果磁盘空间不足,则返回 0。

函数会查找直接的和间接的指针,用来定位磁盘上的块,它将会计算其块号。如果对应的块号没有被分配(不在文件中),那将会分配一个空闲的块,然后更新 inode 将该块添加到该文件 inode 中,并且会将该块归 0

该函数仅在 readiwritei 中被调用,在 readi 中不会分配块,而在 writei 中可能会分配块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 bn 需要申请的第几个文件块,如果超过了直接引用的块数,那就放在间接引用中,如果也满了,就会报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static uint
bmap(struct inode *ip, uint bn)
{
uint addr, *a;
struct buf *bp;
// 小于直接引用块号
if(bn < NDIRECT){
if((addr = ip->addrs[bn]) == 0){
addr = balloc(ip->dev);
if(addr == 0)
return 0;
ip->addrs[bn] = addr;
}
return addr;
}
bn -= NDIRECT;
// 小于间接引用块号
if(bn < NINDIRECT){
// Load indirect block, allocating if necessary.
if((addr = ip->addrs[NDIRECT]) == 0){
addr = balloc(ip->dev);
if(addr == 0)
return 0;
ip->addrs[NDIRECT] = addr;
}
bp = bread(ip->dev, addr);
a = (uint*)bp->data;
if((addr = a[bn]) == 0){
addr = balloc(ip->dev);
if(addr){
a[bn] = addr;
log_write(bp);
}
}
brelse(bp);
return addr;
}
panic("bmap: out of range");
}

itrunc

截断 inode 文件大小为 0,会丢弃其中的内容,释放所有的数据块,设置大小为 0,调用 iupdate,调用该函数时必须持有该 inode 的锁.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void
itrunc(struct inode *ip)
{
int i, j;
struct buf *bp;
uint *a;
// 释放掉所有直接块
for(i = 0; i < NDIRECT; i++){
if(ip->addrs[i]){
// 在其中会将对应的位图中的块置为 0,表示未使用
bfree(ip->dev, ip->addrs[i]);
// 指向的块号设置为 0 表示未使用
ip->addrs[i] = 0;
}
}
// 如果不为 0,最后一个块号指向的是间接块
if(ip->addrs[NDIRECT]){
bp = bread(ip->dev, ip->addrs[NDIRECT]);
a = (uint*)bp->data;
// 释放所有间接块
for(j = 0; j < NINDIRECT; j++){
// 如果间接块存在
if(a[j])
bfree(ip->dev, a[j]);
}
brelse(bp);
// 释放最后一块
bfree(ip->dev, ip->addrs[NDIRECT]);
ip->addrs[NDIRECT] = 0;
}
ip->size = 0;
iupdate(ip);
}

stati

只是将一些数据从缓存 inode 中复制数据到 stat 中去,调用者必须持有该 inode 的锁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 st 指定的 stat
1
2
3
4
5
6
7
8
9
void
stati(struct inode *ip, struct stat *st)
{
st->dev = ip->dev;
st->ino = ip->inum;
st->type = ip->type;
st->nlink = ip->nlink;
st->size = ip->size;
}

readi

inode 读取数据到目标地址。调用方必须持有该 inode 的锁,成功的话返回写入的字节数,如果写入失败就返回 -1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 user_dst 布尔值
    • 1:用户虚拟地址
    • 0:内核地址
  • dst 目标地址
  • off 从文件中获取数据的偏移量
  • n 传输的字节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int
readi(struct inode *ip, int user_dst, uint64 dst, uint off, uint n)
{
uint tot, m;
struct buf *bp;
// 检查是否偏移大于文件大小和传输字节数 > 0
if(off > ip->size || off + n < off)
return 0;
// 如果传输字节 + 开始地址 > 文件大小,则截断,也就是传输最多到文件结尾
// 这里的 size 是当前文件的大小,不包括未分配的文件块
if(off + n > ip->size)
n = ip->size - off;
// 每次循环传输多个字节
for(tot=0; tot<n; tot+=m, off+=m, dst+=m){
// 读取对应块中的数据, off/BSIZE 就是对应的偏移所在的块号
uint addr = bmap(ip, off/BSIZE);
if(addr == 0)
break;
bp = bread(ip->dev, addr);
// 下一步传输的数据数量,从当前位置到块的结尾,要保证所有数据都能读到
m = min(n - tot, BSIZE - off%BSIZE);
// 复制函数
if(either_copyout(user_dst, dst, bp->data + (off % BSIZE), m) == -1) {
// 失败了
brelse(bp);
tot = -1;
break;
}
brelse(bp);
}
return tot;
}

writei

从源数据地址写入数据到 inode 对应的文件中,调用方法时必须持有锁,返回成功写入的字节数,如果小于 n 意味着出错了

传入的参数

  • ip 指定的 inode
  • user_src 布尔值
    • 1:用户虚拟地址
    • 0:内核地址
  • src 源数据地址
  • off 向文件中写入数据的偏移量
  • n 传输的字节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int
writei(struct inode *ip, int user_src, uint64 src, uint off, uint n)
{
uint tot, m;
struct buf *bp;
// 应当从文件末尾或者文件中部开始写入,保证 n > 0
if(off > ip->size || off + n < off)
return -1;
// 超过了最大文件大小
if(off + n > MAXFILE*BSIZE)
return -1;
// 这里与 readi 类似
for(tot=0; tot<n; tot+=m, off+=m, src+=m){
uint addr = bmap(ip, off/BSIZE);
if(addr == 0)
break;
bp = bread(ip->dev, addr);
// 传输数据数量,剩余数据/该块剩余大小
m = min(n - tot, BSIZE - off%BSIZE);
if(either_copyin(bp->data + (off % BSIZE), user_src, src, m) == -1) {
brelse(bp);
break;
}
log_write(bp);
brelse(bp);
}
// 写入了新的内容,将 size 更新
if(off > ip->size)
ip->size = off;

// write the i-node back to disk even if the size didn't change
// because the loop above might have called bmap() and added a new
// block to ip->addrs[].
// 上面写入的操作实际上有可能使得 bmap 创建了一个新块,所以需要更新 inode
iupdate(ip);
// 返回传输的总数目
return tot;
}

namecmp

用于比较文件名称是否相同,直接调用字符串比较,比较的最大值就是 DIRSIZ 就是名称的最大字符数——14 字节

1
2
3
4
5
int
namecmp(const char *s, const char *t)
{
return strncmp(s, t, DIRSIZ);
}

dirlookup

在缓存中的目录中循环查找文件名,如果找到,调用 iget 给该文件的 inode 添加一个缓存,保存文件入口的地址到 poff 中,返回找到的文件的 inode ,否则返回 NULL

传入的参数

  • dp 指向该目录文件的缓存 inode 的指针
  • name 查找的文件的名称
  • poff 用于存储找到的文件的入口或者偏移地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struct inode*
dirlookup(struct inode *dp, char *name, uint *poff)
{
uint off, inum;
struct dirent de;
// 保证是目录
if(dp->type != T_DIR)
panic("dirlookup not DIR");
// 遍历查找条目
for(off = 0; off < dp->size; off += sizeof(de)){
// 读取失败,必须读取到对应大小的字节
if(readi(dp, 0, (uint64)&de, off, sizeof(de)) != sizeof(de))
panic("dirlookup read");
// 未使用
if(de.inum == 0)
continue;
// 文件名一致,找到了对应的文件名
if(namecmp(name, de.name) == 0){
// 是否将偏移量需要保存到地址中
if(poff)
*poff = off;
inum = de.inum;
// 获得对应编号的文件块
return iget(dp->dev, inum);
}
}
// 未找到匹配项
return 0;
}

在目录 dp 中写入一个新的目录条目 (name, inum) 。成功时返回 0,失败时返回 -1(例如磁盘块耗尽或者当前目录中已存在这个条目)。并且此函数根据需要从磁盘进行读取以进行检查,添加条目之后,将以以下方式将其写回磁盘

传入的参数

  • dp 指定的目录的 inode
  • name 新目录条目的名称
  • inum 对应目录的 inode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int
dirlink(struct inode *dp, char *name, uint inum)
{
int off;
struct dirent de;
struct inode *ip;
// 查看链接的文件是否存在于该目录下,存在的话,删除一个对 ip 的引用
if((ip = dirlookup(dp, name, 0)) != 0){
iput(ip);
return -1;
}
// 寻找一个空的 dirent,遍历查找
for(off = 0; off < dp->size; off += sizeof(de)){
// 创建的变量位于物理内存中
if(readi(dp, 0, (uint64)&de, off, sizeof(de)) != sizeof(de))
panic("dirlink read");
if(de.inum == 0)
break;
}
// 复制文件名
strncpy(de.name, name, DIRSIZ);
// 设置文件编号
de.inum = inum;
// 写入到目录条目中
// de 为内核空间中的地址
// 这里写入的话,可能是文件中的某一个 dirent
// 也有可能是文件末尾结束了的某一个,不够的话会分配页面
if(writei(dp, 0, (uint64)&de, off, sizeof(de)) != sizeof(de))
return -1;

return 0;
}

skipelem

不是访问磁盘的函数,不执行任何读取或者写入,它只是一个字符串处理函数,帮助解析路径名。传入一个指针,内存某处路径名称的字符串。该函数会处理这个路径,会找到第一个元素所在的位置,并将其存储在 name 中,然后 path 指向下一层的目录

例如 path=/a//b//c, namename=a, path= b//c

如果 path 是空的,那就返回 null

  • path 传入的路径名称
  • name 存放路径名称的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static char*
skipelem(char *path, char *name)
{
char *s;
int len;
// 略过名称头的 /
while(*path == '/')
path++;
// 略去之后剩下空字符串了
if(*path == 0)
return 0;
// 第一层路径的起始
s = path;
while(*path != '/' && *path != 0)
path++;
len = path - s;
// 超长也只复制最大尺寸,截断,不考虑以 \0 结尾
if(len >= DIRSIZ)
memmove(name, s, DIRSIZ);
else {
memmove(name, s, len);
// 字符串以 \0 结尾
name[len] = 0;
}
// 经过第一个字符名称之后,略过 /
while(*path == '/')
path++;
return path;
}

namex

查找并返回索引节点以获取路径名,将在磁盘上找到这个路径指定的文件或者父级目录。如果 parent != 0 ,则返回父节点的索引节点,并将最后的 path 元素复制到 name 中,该元素必须有容纳 DIRSIZ 字节的空间。必须在事务中调用,因为它调用 input()

传入路径名称,它将在磁盘上找到这个文件,并且将其 inode 添加到 inode 缓存中,并且返回一个指向缓存的 inode 的指针,这样 inode 将被存入缓存,并且引用计数将会增加,如果没有找到,那就会返回 -1。返回有效值不会减少引用计数,否则减少引用计数,在循环内返回需要解锁,循环外返回不需要解锁。

  • path 传入的路径
  • nameiparent 是否查找目录的上一级
  • name 存放路径名称的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static struct inode*
namex(char *path, int nameiparent, char *name)
{
struct inode *ip, *next;
// 不论如何都会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并且加入到缓存中
// 如果 / 开头,需要从根目录开始
if(*path == '/')
ip = iget(ROOTDEV, ROOTINO);
// 否则当前工作目录开始
else
ip = idup(myproc()->cwd);
// 处理路径名中所有文件名,根据路径名挨个定位所有路径,如果没有下一个元素,那就查找完成了
while((path = skipelem(path, name)) != 0){
ilock(ip);
// 如果当前不是目录,并且路径下还有至少一层就会报错,释放锁减少引用计数并且推出
if(ip->type != T_DIR){
iunlockput(ip);
return 0;
}
// 如果已经读到最后一个文件了,并且找父目录,当前 ip 就是父目录
if(nameiparent && *path == '\0'){
// 返回当前目录,返回有效值不减少引用计数
iunlock(ip);
return ip;
}
// 查找本目录下是否有该名称的文件
// 0 是保存查找到文件在目录中偏移量的地址,0 就是不需保存
// 找到的话就是下一层目录/文件
if((next = dirlookup(ip, name, 0)) == 0){
iunlockput(ip);
// 没找到
return 0;
}
iunlockput(ip);
// 前进到该目录中
ip = next;
}
// 如果查找父目录,到这里那就是没找到,出现错误了
// 文件名不在对应目录下?之类的问题
if(nameiparent){
// 锁定发生在循环中,不需要解锁,减少引用计数
iput(ip);
return 0;
}
// 返回有效值不减少引用计数
return ip;
}

一个小例子

对于需要的路径 \a\b\c 来说,由于是根目录下的路径,然后获得根目录的 inode ,之后进入循环

  1. 第一次循环,进入循环内时 path=b\c, name=a, ip=rootinode
  2. 第二次循环,开始循环时 path=c, name=b, ip=a_inode
  3. 第三次循环,开始循环时 path=\0, name=c, ip=b_inode
    1. 此时需要返回父目录的 inode 的话,就可以返回 ip 了,对应的 name 就是该子文件名称
  4. 第四次不进入循环,得到 ip=c_node, path=\0, name=c
    1. 此时返回的 ip 就是该文件的 inode ,对应的 name 就是该文件名称

namei

传入路径名称,它将在磁盘上找到这个路径指定的文件,并且将其 inode 添加到 inode 缓存中,并且返回一个指向缓存的 inode 的指针,这样 inode 将被存入缓存,并且引用计数将会增加,如果没有找到,那就会返回 -1。

直接调用 namex

  • path 传入路径
1
2
3
4
5
6
struct inode*
namei(char *path)
{
char name[DIRSIZ];
return namex(path, 0, name);
}

nameiparent

传入路径名称,找到这个路径指定的文件的上一级目录,例如查找 a/b/c 找到的为 b ,并且将其 inode 添加到 inode 缓存中,并且返回一个指向缓存的 inode 的指针,这样 inode 将被存入缓存,并且引用计数将会增加,如果没有找到,那就会返回 -1。该函数将会在 name 中保存传入条目所指向的文件的名称,上述例子中返回 c

直接调用 namex

  • path 传入的路径
  • nameiparent 是否查找目录的上一级
    • 1:查找到目录的上一级
    • 0:查找到当前目录文件
  • name 保存父目录的名称变量
1
2
3
4
5
struct inode*
nameiparent(char *path, char *name)
{
return namex(path, 1, name);
}

管道

在 Unix 中,管道有点像文件,可以向其中写入数据,也可以从其中读取数据,唯一不同的就是,文件保存在磁盘上,而管道保存在内存中。在管道中,一个进程可以向管道内写入数据,而其它进程就可以读取,管道数据保存在内核内存中某个缓冲区中,并且该缓冲区的大小有限,因此如果写入太多的数据到缓冲区中时,内核需要暂停写入,直到缓冲区不再满了,而且其它进程读取管道的数据时,管道空了,内核将会把该进程挂起

与分配文件 inode 缓存不同,每当需要申请分配一个新的管道时,内核都会调用 kalloc 并分配整个页,用完之后返回空闲池。这个结构仅仅使用不到 1k 的内存,剩下的都不被使用,所以可能需要考虑更好的办法来存储 pipe

pipe

在每个打开的管道中,内核将分配一个管道类型的结构体

  • spinlock 自旋锁,用来保护 pipe 中其它的字段
  • data 512 字节的缓冲区,用来存放写入管道的数据,是一个循环的缓冲区,所以两个索引都需要对 512 取模
  • nread 索引值,在缓冲区中的读索引,指向下一个读取的数据
  • nwrite 索引值,在缓冲区中的写索引,指向下一个写入的位置
  • readopen 读取的文件是否还打开着
  • writeopen 写入的文件是否还打开着

缓冲区满

缓冲区满了的标志就是 nwrite - nread = PIPESIZE

缓冲区空

缓冲区空的标志就是 nread = nwrite

1
2
3
4
5
6
7
8
struct pipe {
struct spinlock lock;
char data[PIPESIZE];
uint nread; // number of bytes read
uint nwrite; // number of bytes written
int readopen; // read fd is still open
int writeopen; // write fd is still open
};

pipe 两端的文件描述符类型必须是 FD_PIPEpipe 的读入一端的文件描述符被标记为可读但是不可写,写入的一段被标记为可写但不可读,这两个文件都会被该进程打开,放入该进程的打开文件的数组中,而且这两个文件中的 pipe 指针会指向对应的管道,这将导致 readopenwriteopentrue 。当这个文件描述符的引用计数减小为 0 时,就将其释放到空闲的内存中,而且当这个 pipereadopenwriteopen 都为 0 时,会将这个 pipe 释放,通过调用 kfree 来释放这一页内存

实际上这个操作需要调用管道系统调用来创建管道并且分配两个文件描述符。具体的操作就是,在当前进程的进程结构体中找到 ofile 中空闲的块,然后就使用这两个块,然后将这两个块返回到用户模式进程,以便进行读写操作。

pipealloc

创建管道并且分配两个文件描述符,设置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返回指向两个文件描述符指针的地址,下图中中间块表示文件描述符指针。如果设置成功返回 0,否则返回 -1,并且把分配好的内存都释放掉

1714877856378.png

  • f0 是一个指向指针的指针,用于读取端
  • f1 是一个指向指针的指针,用于写入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int
pipealloc(struct file **f0, struct file **f1)
{
struct pipe *pi;
// 初始化
pi = 0;
*f0 = *f1 = 0;
// 只要有一个出问题都会出错
if((*f0 = filealloc()) == 0 || (*f1 = filealloc()) == 0)
goto bad;
// 给管道分配一个页面
if((pi = (struct pipe*)kalloc()) == 0)
goto bad;
pi->readopen = 1;
pi->writeopen = 1;
pi->nwrite = 0;
pi->nread = 0;
// 初始化管道的元素
initlock(&pi->lock, "pipe");
// 读取文件的初始化,可读不可写,类型为 FD_PIPE
(*f0)->type = FD_PIPE;
(*f0)->readable = 1;
(*f0)->writable = 0;
(*f0)->pipe = pi;
// 写入文件的初始化,可写不可读,类型为 FD_PIPE
(*f1)->type = FD_PIPE;
(*f1)->readable = 0;
(*f1)->writable = 1;
(*f1)->pipe = pi;
return 0;

bad:
if(pi)
kfree((char*)pi);
if(*f0)
// 用来删除文件描述符
fileclose(*f0);
if(*f1)
fileclose(*f1);
return -1;
}

piperead

处理管道读取,从指定管道 pi 中读取 n 字节数据写入到用户虚拟空间地址 addr 中,正常读取返回读到的字节数,否则返回 -1

实际上当管道没有写入并且已经空了的话,会直接退出,不进行读取

  • struct pipe *pi 指向管道的指针
  • addr 从管道读出之后写入对应的用户虚拟空间地址
  • n 读取的字节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int
piperead(struct pipe *pi, uint64 addr, int n)
{
int i;
struct proc *pr = myproc();
char ch;

acquire(&pi->lock);
while(pi->nread == pi->nwrite && pi->writeopen){ //DOC: pipe-empty
// 空了,但是这个管道依旧可写,是否要杀死进程,否则必须进入等待
// 如果管道没有写入的文件,那就不能进入 sleep 了
if(killed(pr)){
release(&pi->lock);
return -1;
}
sleep(&pi->nread, &pi->lock); //DOC: piperead-sleep
}
for(i = 0; i < n; i++){ //DOC: piperead-copy
// 读到空或者读 n 个字节
if(pi->nread == pi->nwrite)
break;
ch = pi->data[pi->nread++ % PIPESIZE];
// 写入到对应用户虚拟地址
if(copyout(pr->pagetable, addr + i, &ch, 1) == -1)
break;
}
// 唤醒写进程,由于已经从中读取到了一些数据,所以已经空出来一些位置了
wakeup(&pi->nwrite); //DOC: piperead-wakeup
release(&pi->lock);
// 返回读取的字节数
return i;
}

pipewrite

从指定用户虚拟空间地址 addr 读取 n 字节数据写入到指定管道 pi 中,成功写入返回写入字节数,否则返回 -1

写函数不像读函数,一般会写完所有 n 个字节(如果不发生错误的话),但是读取函数发生错误或者空了就不再读取了

实际上当管道没有读取的话,会直接退出,不进行读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int
pipewrite(struct pipe *pi, uint64 addr, int n)
{
int i = 0;
struct proc *pr = myproc();

acquire(&pi->lock);
// n 次循环,每次循环写入一个字节
while(i < n){
// 如果管道没有读取的话,那就不写入了
if(pi->readopen == 0 || killed(pr)){
release(&pi->lock);
return -1;
}
// 如果满了,进入 sleep,前提是存在读取文件
if(pi->nwrite == pi->nread + PIPESIZE){ //DOC: pipewrite-full
// 进入 sleep 之前唤醒所有的读进程
wakeup(&pi->nread);
sleep(&pi->nwrite, &pi->lock);
} else {
// 否则写入单个字节
char ch;
if(copyin(pr->pagetable, &ch, addr + i, 1) == -1)
break;
pi->data[pi->nwrite++ % PIPESIZE] = ch;
i++;
}
}
wakeup(&pi->nread);
release(&pi->lock);
return i;
}

pipeclose

关闭对应管道的某一端,每当关闭读取端或者写入端时,都会调用该函数。如果所有管道的读写口全部被关掉了,就释放掉这个管道

  • pi 对应的管道
  • writable 是一个布尔值,关闭写端还是读端,实际上对应 filewritable=1 的一定是读取端,否则是写入端
    • 1:关闭写端
    • 0:关闭读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void
pipeclose(struct pipe *pi, int writable)
{
acquire(&pi->lock);
if(writable){
// 将写端关闭,设置为 0
pi->writeopen = 0;
// 有可能存在进程正在读取
wakeup(&pi->nread);
} else {
// 否则读端关闭
pi->readopen = 0;
// 唤醒写端进程
wakeup(&pi->nwrite);
}
// 如果读写全关了
if(pi->readopen == 0 && pi->writeopen == 0){
release(&pi->lock);
kfree((char*)pi);
} else
release(&pi->lock);
}

通过管道实现进程间通信

由于 pipe 是临时存在于在内存中的,所以其它进程找不到这个管道,无法调用这个管道

由于 fork()exec() 系统调用可以保证文件描述符的复制品既可供双亲进程使用,也可供它的子女进程使用。也就是说,一个进程用 pipe() 系统调用创建管道,然后用 fork() 调用创建一个或多个进程,那么,管道的文件描述符将可供所有这些进程使用

假设一个进程在创建完一个管道之后,又 fork 了两个子进程,每个进程都会完全复制父进程的数据,也就是子进程也有父进程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管道和文件的引用次数将增加。假设一个进程负责读,一个进程负责写入。那么可以假设读进程会失去写入的文件的描述符,而写进程会失去读的文件的描述符,也会减少对应的引用次数。父进程依旧持有这些文件描述符的指针。读进程可以通过使用“读取文件”的文件描述符发出读取系统调用从管道中获取数据,写进程可以通过使用对应“写入文件”的文件描述符发出写入系统调用向管道中写入数据

所以一个普通的管道仅可供具有共同祖先(或者父子进程)的两个进程之间共享,并且这个祖先(父进程)必须创建对应的子进程之前就已经建立好了供它们使用的管道

v2-1d2f5d49649f59a00c9f3f4525f09be3_720w.webp

文件描述符

文件

在系统中,有三种文件,它们都有共同的参数 inodepathname

  • 常规文件
  • 目录文件
  • 设备文件

在 C 语言中,有个文件描述符结构体 FILE ,这个仅存在于用户模式虚拟地址中,内核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有对应的库函数,这些函数并非是系统调用,但是为了完成对应的工作,会调用系统调用

  • fopen 打开文件,调用系统调用 open
  • fread 读取文件,调用系统调用 read
  • fwrite 写入文件,调用系统调用 write
  • fclose 关闭文件,调用系统调用 close

所以内核与用户之间使用文件描述符来进行通信,通过文件描述符可以引用设备,管道,常规文件等

在进程结构体 proc 中,有一个 file* 数组 ofile ,存储着该进程中打开的文件的文件描述符,长度为 15,也就是最多打开 15 个文件

在 Unix 中,文件描述符 0 用于标准输入,文件描述符 1 用于标准输出,文件描述符 2 用于标准错误。进程可以连接管道的读取端作为标准输入,而对于标准输出,实际上就是指向一个文件的 inode 并且其中定义 size=900

当进程 fork 一个子进程时,这些文件将也会在子进程中打开

file

文件描述符结构体,其中

  • type 该文件描述符的类型,在被分配时设置
    • FD_NONE 文件未使用
    • FD_PIPE 管道文件
    • FD_INODE 常规文件和目录
    • FD_DEVICE 设备文件
  • ref 该文件描述符的引用数目,如果为 0,那就未使用,被 ftable 中的锁保护
  • readable 可读权限
  • writable 可写权限
  • pipe 指向管道的指针,只在 FD_PIPE 类型下有效
  • ip 指向 inode 的指针,只在 FD_INODEFD_DEVICE 下有效
  • off 文件中数据的偏移量,一般来说应当是当前写入多少数据了,或者类似于读文件当前读到的位置,只在 FD_INODE 下有效,意味着是常规文件或者目录文件。说明下一次进行读取或者写入时在文件中的位置,这个值受到 inode 中的锁的保护
  • short 主设备号,只在 FD_DEVICE 下有效,在 FD_DEVICE 中,将会被复制到 ip 指向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struct file {
enum { FD_NONE, FD_PIPE, FD_INODE, FD_DEVICE } type;
int ref; // reference count
char readable;
char writable;
struct pipe *pipe; // FD_PIPE
struct inode *ip; // FD_INODE and FD_DEVICE
uint off; // FD_INODE
short major; // FD_DEVICE
};

每个进程都可以打开很多文件,每一个打开的文件都会被赋予一个文件描述符,进程中打开的文件被 proc 中的 ofile 指针所指向。其中文件描述符的引用数就是指向该文件描述符的指针数量, off 受到 inode 中的锁的保护,其它的数据在分配时被初始化,之后不会被改变,所以不需要锁

ftable

文件描述符表,其中存储着 100 个文件描述符,类似于 inode 缓冲区的作用。这些 filereflock 保护,这些文件描述符要么正在使用,要么空闲以供将来使用

1
2
3
4
struct {
struct spinlock lock;
struct file file[NFILE];
} ftable;

fileinit

只做了初始化 ftable 的锁,在 0 号内核中被调用

1
2
3
void fileinit(void) {
initlock(&ftable.lock, "ftable");
}

filealloc

分配一个 file 结构体,并且返回对应的指针,在文件描述符表中找到一个未使用的 file 来分配,返回对应的指针,未找到返回 nul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truct file*
filealloc(void)
{
struct file *f;
// 访问文件描述符数组需要获得锁
acquire(&ftable.lock);
for(f = ftable.file; f < ftable.file + NFILE; f++){
// 引用计数为 0,说明是空闲的
if(f->ref == 0){
f->ref = 1;
release(&ftable.lo ck);
return f;
}
}
// 没找到返回 null
release(&ftable.lock);
return 0;
}

filedup

增加文件的引用计数,可以在 fork 子进程时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struct file *
filedup(struct file *f) {
acquire(&ftable.lock);
// 需要保证该文件存在引用
if (f->ref < 1)
panic("filedup");
f->ref++;
release(&ftable.lock);
return f;
}

fileclose

释放掉文件描述符,实际上就是删除这个指向对应 file 结构体的指针,减少引用计数,如果引用计数到达 0,那就关闭该文件描述符,实际上就是将引用计数设置为 0,并且文件类型设置为 FD_NONE 表示文件描述符未使用

  • struct file* f 文件描述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void
fileclose(struct file *f)
{
struct file ff;

acquire(&ftable.lock);
// 已经关闭会报错
if(f->ref < 1)
panic("fileclose");
// 减小后,引用计数不为 0,不止有这一个文件引用该 file
if(--f->ref > 0){
release(&ftable.lock);
return;
}
// 保存一个副本用于之后的操作,将对应的 file 恢复
ff = *f;
f->ref = 0;
f->type = FD_NONE;
release(&ftable.lock);
// 制作副本以访问它的 inode 和 pipe
if(ff.type == FD_PIPE){
// 关闭对应的管道,writable=1 表示可写不可读,也就是用于写入的文件
pipeclose(ff.pipe, ff.writable);
} else if(ff.type == FD_INODE || ff.type == FD_DEVICE){
// 开启事务来关闭对应的 inode
begin_op();
// 删除对内存中索引节点的引用,如果这是最后一次引用,则可以回收 inode 表项
// 这个操作需要在事务中完成
iput(ff.ip);
end_op();
}
}

fileread

从文件 f 中读取 n 个字节到用户虚拟地址 add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int
fileread(struct file *f, uint64 addr, int n)
{
int r = 0;
// 如果文件不可读,返回 -1
if(f->readable == 0)
return -1;
if(f->type == FD_PIPE){
// 管道类型文件描述符,用管道读取函数
r = piperead(f->pipe, addr, n);
} else if(f->type == FD_DEVICE){
// 主设备数不对或者不可读(读取函数指针为 null),返回-1
// 确保主设备数不为空
if(f->major < 0 || f->major >= NDEV || !devsw[f->major].read)
return -1;
// 读取操作,虚拟地址
r = devsw[f->major].read(1, addr, n);
} else if(f->type == FD_INODE){
// 如果是文件类型,就是 inode
ilock(f->ip);
// 读取对应的 inode 到 addr 中,需要用到 off 表示在文件中的偏移地址
if((r = readi(f->ip, 1, addr, f->off, n)) > 0)
// 当前文件偏移地址向后移动,也就是文件从头开始往后读
// 下一次读取或者写入文件的地址
f->off += r;
iunlock(f->ip);
} else {
// 否则报错,文件类型错误
panic("fileread");
}
// 返回读取的字节数
return r;
}

filewrite

从用户虚拟地址 addr 中读取 n 字节数据,写入到 f 文件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int
filewrite(struct file *f, uint64 addr, int n)
{
int r, ret = 0;
// 不可写
if(f->writable == 0)
return -1;
if(f->type == FD_PIPE){
// 管道写入
ret = pipewrite(f->pipe, addr, n);
} else if(f->type == FD_DEVICE){
// 设备号不合法,或者写入函数指针为 null,没有对应的写入方法
if(f->major < 0 || f->major >= NDEV || !devsw[f->major].write)
return -1;
// 写入操作
ret = devsw[f->major].write(1, addr, n);
} else if(f->type == FD_INODE){
// 一次写入分成写入多个块以避免超过最大日志事务大小,
// 包括i-node,间接块,分配块和2块非对齐写入的slop块
// 这实际上属于底层,因为writei()可能正在编写像控制台这样的设备。
int max = ((MAXOPBLOCKS-1-1-2) / 2) * BSIZE;
int i = 0;
while(i < n){
int n1 = n - i;
if(n1 > max)
n1 = max;
begin_op();
ilock(f->ip);
// 写入文件中
if ((r = writei(f->ip, 1, addr + i, f->off, n1)) > 0)
f->off += r;
iunlock(f->ip);
end_op();
// 没有完全写入,说明出现了问题/满了
if(r != n1){
// error from writei
break;
}
i += r;
}
// 没写够字节数就返回 -1
ret = (i == n ? n : -1);
} else {
panic("filewrite");
}
return ret;
}

filestat

这个函数用于 fstat 系统调用。

获取文件 f 元数据到用户虚拟地址 add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t
filestat(struct file *f, uint64 addr)
{
struct proc *p = myproc();
struct stat st; // 在内核空间中的变量
// 只对 inode 和 设备 文件执行操作,如果是管道文件就会出错
if(f->type == FD_INODE || f->type == FD_DEVICE){
ilock(f->ip);
// 将 ip 的数据复制到内核地址空间 st 中
stati(f->ip, &st);
iunlock(f->ip);
// 从内核地址空间 st 中将数据读到由这个页表描述的用户虚拟地址
if(copyout(p->pagetable, addr, (char *)&st, sizeof(st)) < 0)
return -1;
return 0;
}
return -1;
}

argfd

获取第 n 个系统调用参数作为文件描述符,并返回描述符和相应结构体的指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tatic int
argfd(int n, int *pfd, struct file **pf)
{
int fd;
struct file *f;
// 获取系统调用参数中的文件描述符
argint(n, &fd);
// 判断文件描述符是否合法
if(fd < 0 || fd >= NOFILE || (f=myproc()->ofile[fd]) == 0)
return -1;
// 保存文件描述符
if(pfd)
*pfd = fd;
// 保存获得的文件结构体指针 file
if(pf)
*pf = f;
return 0;
}

sys_fstat

这个函数不需要任何参数,最终会返回到用户的代码,所以返回 0 或 -1,表示成功与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uint64
sys_fstat(void)
{
struct file *f;
uint64 st; // user pointer to struct stat
// 获取用户传递的参数
argaddr(1, &st);
// 这里并不在意返回的文件描述符,获得对应文件的指针 file
if(argfd(0, 0, &f) < 0)
return -1;
return filestat(f, st);
}

文件相关的系统调用

read

需要三个参数

  • int fd 文件描述符
  • addr 将数据读入到的地址,用户虚拟地址空间
  • n 读取的字节数

在用户模式下首先将这三个参数放入到寄存器 a0, a1, a2 中,将在 a7 寄存器中放入一个代码号,这个代码号用来使内核确定使用哪个系统调用,然后用户模式代码将执行。在 risc-v 中,会使用 ecall 指令来执行系统调用,此时内核将获得控制权,并开始保存用户寄存器,然后查看 a7 中的值以确定涉及哪个系统调用。如果是 read 系统调用,将调用 sys_read 函数

在这个函数中,定位参数并且从其最初的存储位置中获取它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uint64
sys_read(void)
{
struct file *f;
int n;
uint64 p;
// 获取 1 号位置中的地址
argaddr(1, &p);
// 获取 2 号位置中的读取字节数
argint(2, &n);
// 获取 0 号位置上的文件描述符,并且返回 file 指针
if(argfd(0, 0, &f) < 0)
return -1;
// 直接调用 fileread 函数读取数据
return fileread(f, p, n);
}

sys_write

需要三个参数

  • int fd 文件描述符
  • addr 读取数据的地址,用户虚拟地址空间
  • n 读取的字节数

系统调用的写入函数,这个函数本质上就是从寄存器读取数据,然后进入 filewrite 函数来写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uint64
sys_write(void)
{
struct file *f;
int n;
uint64 p;
// 获取地址
argaddr(1, &p);
argint(2, &n);
if(argfd(0, 0, &f) < 0)
return -1;
return filewrite(f, p, n);
}

sys_close

系统调用关闭文件

  • fd 需要关闭的文件的文件描述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uint64
sys_close(void)
{
int fd;
struct file *f;
// 从寄存器中获取文件描述符和指向该 file 结构体的指针
if(argfd(0, &fd, &f) < 0)
return -1;
// 清除进程打开的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myproc()->ofile[fd] = 0;
// 调用 fileclose 关闭该文件描述符
fileclose(f);
return 0;
}

sys_dup

传入一个已经打开的文件的文件描述符,将为此文件分配一个新的文件描述符并且返回该新文件描述符,如果没有剩余的 ofile 那就返回 -1

但是对于 Unix 最重要的就是,文件描述符 0 用于标准输入,文件描述符 1 用于标准输出,文件描述符 2 用于标准错误,所以对于 dup 查找就需要注意这一点,当然这 3 个一定是分配不到的

  • fd 对应文件的文件描述符,需要是已经打开的文件的文件描述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uint64
sys_dup(void)
{
struct file *f;
int fd;
// 获取第一个参数作为文件描述符,并返回对应的文件指针
if(argfd(0, 0, &f) < 0)
return -1;
// 为该文件重新分配一个文件描述符
if((fd=fdalloc(f)) < 0)
return -1;
// 这个函数作用就是增加引用计数
filedup(f);
return fd;
}

fdalloc

遍历进程的 ofile 数组,找到空位分配一个文件描述符,如果找到返回该文件描述符,否则返回 -1

  • f 对应的文件结构体,为该文件分配一个文件描述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static int
fdalloc(struct file *f)
{
int fd;
struct proc *p = myproc();
for(fd = 0; fd < NOFILE; fd++){
if(p->ofile[fd] == 0){
p->ofile[fd] = f;
return fd;
}
}
return -1;
}

sys_fstat

fstat 系统调用,传入两个参数,打开文件的文件描述符和一个用户虚拟空间地址,用于将文件的信息保存到该用户虚拟空间地址

  • fd 对应文件描述符
  • st 目标用户虚拟地址空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uint64
sys_fstat(void)
{
struct file *f;
uint64 st; // 用户虚拟空间地址
// 获取用户传递的参数
argaddr(1, &st);
// 这里并不在意返回的文件描述符,获得对应文件的指针 file
if(argfd(0, 0, &f) < 0)
return -1;
return filestat(f, st);
}

sys_chdir

由于每个进程都有当前的工作目录,有时候可以使用该系统调用来更改目录,传入一个字符串,该字符串描述一个文件的路径名,该文件最好存在并且是一个目录,然后就把当前工作目录改为该文件

  • path 将当前进程的运行位置改为 pat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uint64
sys_chdir(void)
{
char path[MAXPATH];
struct inode *ip;
struct proc *p = myproc();

begin_op();
// 读取路径并且根据路径名称获得该文件的 inode
// 到最大大小停止
if(argstr(0, path, MAXPATH) < 0 || (ip = namei(path)) == 0){
end_op();
return -1;
}
// 对 inode 上锁
ilock(ip);
// 判断是否为目录文件,否则退出
if(ip->type != T_DIR){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1;
}
iunlock(ip);
// 删除对内存中索引节点的引用。如果这是最后一次引用,则可以回收对应的 inode 表项
iput(p->cwd);
end_op();
// 设置当前路径为 ip 的节点
p->cwd = ip;
return 0;
}

该函数作用就是将当前存在的条目添加到新的条目中,以便使新的路径有效,并且它们将引用同一个文件。正常返回 0,否则返回 -1

  • existingpath 当前存在的路径
  • newpath 新的路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uint64
sys_link(void)
{
// 新路径和旧路径
char name[DIRSIZ], new[MAXPATH], old[MAXPATH];
struct inode *dp, *ip;
// 获取路径名
if(argstr(0, old, MAXPATH) < 0 || argstr(1, new, MAXPATH) < 0)
return -1;

begin_op();
// 获取旧的目录下该文件的 inode
if((ip = namei(old)) == 0){
end_op();
return -1;
}
ilock(ip);
// 目录文件就退出
if(ip->type == T_DIR){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1;
}
// 更新对应的 inode 节点,将该节点的硬链接数量增加
ip->nlink++;
iupdate(ip);
iunlock(ip);
// 获取新条目的上一级目录,为了创建硬链接,这会增加引用计数,并且将目录的最后一级名称存放到 name 中
if((dp = nameiparent(new, name)) == 0)
goto bad;
ilock(dp);
// 如果不在同一个文件系统中或者创建连接失败,就会报错
if(dp->dev != ip->dev || dirlink(dp, name, ip->inum) < 0){
iunlockput(dp);
goto bad;
}
// 取消上锁,减少引用计数
iunlockput(dp);
// 减少旧文件引用次数,旧文件已经解锁了
iput(ip);
end_op();
return 0;
bad:
// 出错了就需要把东西恢复到调用 link 之前的状态
ilock(ip);
ip->nlink--;
iupdate(ip);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1;
}

isdirempty

遍历目录文件中所有的 dirent ,是否该目录中仅存在 ... 两个目录,其它 dirent 的编号必须是 0 表示未使用。如果是空的,返回 -1,否则返回 0

  • dp 传入的文件的 ino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tatic int
isdirempty(struct inode *dp)
{
int off;
struct dirent de;
// 从第 3 个开始查找,前两个是 . 和 ..
for(off=2*sizeof(de); off<dp->size; off+=sizeof(de)){
// 将文件 dp 中数据读取到 de 中去, off 是当前的偏移,这里的 0 表示是物理地址
if(readi(dp, 0, (uint64)&de, off, sizeof(de)) != sizeof(de))
panic("isdirempty: readi");
// de 的编号为 0,表示无文件,只有所有的 inumber = 0 才认定无其它文件
if(de.inum != 0)
return 0;
}
// 如果是空的返回 1
return 1;
}

删除文件硬链接,如果正常,返回 0,否则返回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uint64
sys_unlink(void)
{
struct inode *ip, *dp;
struct dirent de;
char name[DIRSIZ], path[MAXPATH];
uint off;
// 获得该路径名称
if(argstr(0, path, MAXPATH) < 0)
return -1;
// 开始事务
begin_op();
// 查找该条目的父级目录,在 name 中保存要删除文件的名称,增加 dp 的引用计数
if((dp = nameiparent(path, name)) == 0){
end_op();
return -1;
}
// 对 dp 上锁
ilock(dp);
// 查看正在删除的是否是 . 或者 .. 这两个不能删除
if(namecmp(name, ".") == 0 || namecmp(name, "..") == 0)
goto bad;
// 从目录 dp 中查找对应的条目 name,找到了为其分配一个 inode,在 off 中保存该条目的偏移
// 如果未找到,那就报错了
if((ip = dirlookup(dp, name, &off)) == 0)
goto bad;
// 找到之后锁定
ilock(ip);
// 如果该文件硬链接数量小于 1,那就是文件系统出问题了,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if(ip->nlink < 1)
panic("unlink: nlink < 1");
// 如果该文件还是个目录文件,并且不是空的,那就会出问题,不能直接删除目录
if(ip->type == T_DIR && !isdirempty(ip)){
iunlockput(ip);
goto bad;
}
// 直接将父目录中对应的引用条目清零
memset(&de, 0, sizeof(de));
// 将清零后的 de 写入到目录文件对应的位置中,0 表示是物理地址空间
if(writei(dp, 0, (uint64)&de, off, sizeof(de)) != sizeof(de))
panic("unlink: writei");
// 如果文件类型是目录,但是是空的,可以减少父目录硬链接数量,并且更新 dp
if(ip->type == T_DIR){
dp->nlink--; // 这里原因就是,子文件夹会有 .. 实际上就是对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这里得 --
iupdate(dp); // 更新到磁盘中
}
// 解锁并且减少引用计数
iunlockput(dp);
// 磁盘更新,减少 ip 的硬链接数量
ip->nlink--;
iupdate(ip);
// 减少 ip 的引用次数,如果没有引用次数了,就可以删除该文件了
iunlockput(ip);
// 结束事务
end_op();
return 0;

bad:
// 发生错误就解锁目录并且减少目录的引用计数
iunlockput(dp);
end_op();
return -1;
}

1715054232482.png

文件系统结构类似于上图。简述一下这个函数成功运行的流程

  1. 传入路径条目名称
  2. 根据路径条目名称获得该条目的父目录,并且获得该路径条目对应的文件 inode
  3. 将父级目录中该文件的条目清空,然后减少子文件或子空目录和父目录的硬链接数,如果是非空子目录,那就不操作
  4. 之后减少两个文件的引用数量,如果子文件或子空目录引用数为 0,就会删除该子文件或子空目录
  5. 更新所有的 inode ,将修改后的 inode 写回到磁盘

在这个函数中需要注意锁的顺序

create

创建一个对应类型的文件,如果是设备文件的话,会需要 majorminor 两个参数,也就是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而其它文件,这两个参数可以传入 0,不会被使用。成功创建之后,返回一个新创建的文件的 inode 指针,并且会对其上锁。这个函数被三个地方调用, open 系统调用, mknod 系统调用和 mkdir 系统调用。成功执行返回创建的文件的 inode 指针,否则返回 null

  • path 例如 a/b/c ,就是将要把 c 文件创建在 a/b 目录下
  • type 将要创建的文件的类型
    • T_DIR 目录文件
    • T_FILE 常规文件
    • T_DEVICE 设备文件
  • major 设备文件的主设备号
  • minor 设备文件的次设备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static struct inode *
create(char *path, short type, short major, short minor) {
struct inode *ip, *dp;
char name[DIRSIZ];
// 解析这个路径名称,获得对应父目录的 inode,并且 name 中存储的是 将要创建的文件的名称
if ((dp = nameiparent(path, name)) == 0)
return 0;
// 对父目录上锁
ilock(dp);
// 如果在父目录中找到了该文件名称,会增加引用计数
if ((ip = dirlookup(dp, name, 0)) != 0) {
iunlockput(dp);
ilock(ip); // 在检查字段之前必须锁定
// 这里就相当于从 open 函数中调用的
// 将要创建一个常规文件,并且存在的文件正好是常规文件或者设备文件的话,直接返回该文件的 inode
if (type == T_FILE && (ip->type == T_FILE || ip->type == T_DEVICE))
return ip;
// 否则返回 null
iunlockput(ip);
return 0;
}
// 上述已经确定文件不存在了,所以这时候开始创建一个文件
// 这里会分配一个 inode,增加其引用计数,并且将其类型设置为 type
if ((ip = ialloc(dp->dev, type)) == 0) {
iunlockput(dp);
return 0;
}
ilock(ip);
// 设置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如果是设备文件,那就会设置为对应的数字,添加硬链接
ip->major = major;
ip->minor = minor;
ip->nlink = 1;
iupdate(ip);
// 如果创建一个目录文件的话,需要为其添加一个 . 和 .. 的硬链接
if (type == T_DIR) {// Create . and .. entries.
// 添加 . 和 .. 的硬链接
// No ip->nlink++ for ".": avoid cyclic ref count.
if (dirlink(ip, ".", ip->inum) < 0 || dirlink(ip, "..", dp->inum) < 0)
goto fail;
}
// 将 ip 在 dp 中创建硬链接
if (dirlink(dp, name, ip->inum) < 0)
goto fail;
// 如果是目录文件,为负文件增加 硬链接数
if (type == T_DIR) {
// now that success is guaranteed:
// 需要在链接完成之后再增加
dp->nlink++;// for ".."
// 更新 dp 中的数据
iupdate(dp);
}
// 释放 dp
iunlockput(dp);
return ip;
fail:
// something went wrong. de-allocate ip.
// 如果出现问题,就把 ip 复原,不需要复原 dp 因为 dp 几乎没改变
// 释放 ip 和 dp
ip->nlink = 0;
iupdate(ip);
iunlockput(ip);
iunlockput(dp);
return 0;
}

sys_mkdir

创建目录的系统调用,读取第一个参数作为路径名称。创建成功返回 0,否则返回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uint64
sys_mkdir(void) {
char path[MAXPATH];
struct inode *ip;

begin_op();
// 读取参数,创建一个目录
if (argstr(0, path, MAXPATH) < 0 || (ip = create(path, T_DIR, 0, 0)) == 0) {
// 创建失败或者路径无效
end_op();
return -1;
}
// 由于 create 中,给 inode 上锁了,这里需要释放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0;
}

sys_mknod

这个函数将创建一个设备文件,其中会传入指定路径,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如果成功返回 0,否则返回 -1

  • path 创建的文件路径
  • major 主设备号
  • minor 次设备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uint64
sys_mknod(void) {
struct inode *ip;
char path[MAXPATH];
int major, minor;
begin_op();
argint(1, &major); // 读取主设备号
argint(2, &minor); // 读取次设备号
// 读取路径名称,并且创建一个设备文件
if ((argstr(0, path, MAXPATH)) < 0 ||
(ip = create(path, T_DEVICE, major, minor)) == 0) {
end_op();
return -1;
}
// 在 create 中会对 ip 上锁,这里释放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0;
}

sys_open

传递一个路径名称,是将要打开的文件,以及一个标志值的整数,并且定义了一些位,用来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该做什么,这将会返回对应文件的文件描述符,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调用只能创建常规文件,能打开现存的设备文件,目录和常规文件

  • path 将要打开的文件的路径
  • omode 标志位
    • O_RDONLY: 0x000 只读,实际上根本没有设置位
    • O_WRONLY: 0x001 只写
    • O_RDWY: 0x002 读写
    • O_CREATE: 0x200 创建对应的文件
    • O_TRUNC: 0x400 将文件截断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uint64
sys_open(void) {
char path[MAXPATH];
int fd, omode;
struct file *f;
struct inode *ip;
int n;
// 读取文件权限
argint(1, &omode);
// 读取文件路径
if ((n = argstr(0, path, MAXPATH)) < 0)
return -1;
begin_op();
// 如果需要创建一个文件
if (omode & O_CREATE) {
// 如果文件存在将尝试打开该文件,否则创建该文件
// 增加引用计数,并且锁定该 inode
ip = create(path, T_FILE, 0, 0);
if (ip == 0) {
end_op();
return -1;
}
} else {
// 不需要创建该文件
// 找到该文件,并且返回其 inode,引用计数增加
if ((ip = namei(path)) == 0) {
end_op();
return -1;
}
// 锁定该 inode
ilock(ip);
// 如果是打开目录文件那就只能是只读模式
if (ip->type == T_DIR && omode != O_RDONLY) {
// 减少引用计数并且解锁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1;
}
}
// 如果已经打开文件或者创建好文件了
// 如果文件类型为设备文件,需要保证主设备号在合法范围内
if (ip->type == T_DEVICE && (ip->major < 0 || ip->major >= NDEV)) {
// 减少引用计数并且解锁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1;
}
// 需要在 proc 中加入对应的文件的 file 结构体到 ofile 中,然后对应的把 file 结构体的 ip 号指向对应的 inode
// 创建文件结构体,就是在 file 结构体表 ftable 中找到一个空闲的槽来存放该结构体,返回该结构体的指针
// 在对应的 proc 中的 ofile 找到空闲的位置,然后指向 file 结构体,返回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if ((f = filealloc()) == 0 || (fd = fdalloc(f)) < 0) {
// 如果创建了文件,需要将其关闭
if (f)
fileclose(f);
iunlockput(ip);
end_op();
return -1;
}
// 设备文件类型
if (ip->type == T_DEVICE) {
f->type = FD_DEVICE;
// 复制主设备号
f->major = ip->major;
} else {
// 常规文件
f->type = FD_INODE;
f->off = 0;
}
// 设置对应的 inode
f->ip = ip;
f->readable = !(omode & O_WRONLY); // 非只写,那就是可读
f->writable = (omode & O_WRONLY) || (omode & O_RDWR); // 可写或者可读写

if ((omode & O_TRUNC) && ip->type == T_FILE) {
// 如果是常规文件,那就截断大小为 0,释放占用的所有空间
itrunc(ip);
}
iunlock(ip);
end_op();
// 将保持该 inode 的引用计数增加的状态
return fd;
}

sys_pipe

管道系统调用,传入一个指向文件描述符数组的指针,该数组有两个元素

该函数调用做的就是,在进程中找到一个未使用的 ofile ,然后将其指向创建出的管道的读取端,在找到另一个指向管道的写入端,最终会在数组中保存两个文件描述符,大小正好是 2,0 号元素为读取端,1 号元素为写入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uint64
sys_pipe(void) {
uint64 fdarray; // user pointer to array of two integers
struct file *rf, *wf;
int fd0, fd1;
struct proc *p = myproc();
// 获取第一个参数,是一个地址(指针)
argaddr(0, &fdarray);
// 创建一个管道,同时也分配写入端和读取端两个文件结构体
if (pipealloc(&rf, &wf) < 0)
return -1;
fd0 = -1;
// 在进程中分配 ofile 返回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if ((fd0 = fdalloc(rf)) < 0 || (fd1 = fdalloc(wf)) < 0) {
if (fd0 >= 0)
p->ofile[fd0] = 0;
// 如果出错了就关闭创建的文件,实际上会关闭对应的管道,会释放管道
fileclose(rf);
fileclose(wf);
return -1;
}
// 将文件描述符写入到对应的用户虚拟空间地址中,所以这里一共是 8 位
if (copyout(p->pagetable, fdarray, (char *) &fd0, sizeof(fd0)) < 0 ||
copyout(p->pagetable, fdarray + sizeof(fd0), (char *) &fd1, sizeof(fd1)) < 0) {
// 释放掉 ofile
p->ofile[fd0] = 0;
p->ofile[fd1] = 0;
// 关闭对应的文件,也会关闭管道
fileclose(rf);
fileclose(wf);
return -1;
}
return 0;
}

ELF file format

ELF 文件是一种用于二进制文件、可执行文件、目标代码、共享库和 core 转存格式文件

不同的系统上使用的文件格式也不一样

文件格式 系统
ELF Linux/Unix
Mach-O MacOS, IOS
PE windows

ELF文件格式

ELF Header ELF 文件都以固定格式的文件头开始
Program Headers 文件头后面紧跟着的就是程序头表,其中的每个程序头完全相同,具有相同的大小
Segments 很多段,要加载到内存中的实际代码就位于这些段中,这些段有着不同的大小,每个段都被一个程序头指向,并且这将包含对应的段在可执行文件中的位置的信息
Other Stuff 例如在可重定位文件中,这一部分就是节头表,包含重定位和调试信息

ELF Header

1715079218202.png

这里并没有展示各个字段的大小和偏移量,因为对于不同版本的 elf 文件都是不一样的,取决于是 32 位还是 64 位

  • magic 这里面包含着四个字节,就是 0x7F 0x45 0x4C 0x46 ,可以通过检验这四个字节确保当前文件是 ELF 文件
  • class 用于指定文件是 32 位文件还是 64 位文件
    • 1:32 位
    • 2:64位
  • data 用于指定文件格式是小端模式还是大端模式
    • 1:小端模式
    • 2:大端模式
  • osabi 应用程序二进制接口,用于指示该文件要在哪个操作系统上运行。但是不包括 xv6
    • 3:Linux
    • 6:Solaris
    • 9:FreeBSD
  • type 文件类型
    • 1:可重定位文件格式,由链接器处理生成可执行文件
    • 2:可执行文件格式
    • 4:内核文件,当系统崩溃或者出现某种错误时,需要捕获主内存的数据进行调试,这时候可以创建内核文件。当然内核文件可以是其他格式的文件
  • machine 当前文件格式所适应的处理器类型
    • 0x03 : x86
    • x03E : x86-64
    • 0xF3 : Risc-V
  • entry 程序开始执行的地址,这可能是主函数的第一个字节,通常还会有一些序言代码在可执行文件中, prolog 代码是实际调用 main 函数的代码,这时候入口地址就是 prolog 代码的第一个字节。所以在内核将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内存中时,它将跳转到入口点,然后开始执行
  • phoff 程序头偏移,程序头在文件的位置
  • phnum 程序头数量,可以在 ELF 文件中可以找到多少个程序头

在 xv6 中,忽略了很多字段,只会查看 magicentryphoffphnum 等,其它字段都会被忽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truct elfhdr {
uint magic; // must equal ELF_MAGIC
uchar elf[12];
ushort type;
ushort machine;
uint version;
uint64 entry;
uint64 phoff;
uint64 shoff; // 标头偏移量
uint flags;
ushort ehsize;
ushort phentsize;
ushort phnum;
ushort shentsize;
ushort shnum;
ushort shstrndx;
};

程序头

1715080737367.png

1715084360951.png

由许多字段组成,大小是固定的

  • type 描述存储段的类型或特殊节的类型
    • 1:loadable segment,可加载段
  • flags 用于指示该程序头的权限,指示该段在加载到内存中时应该标记的权限。每个权限由一位表示
    • 可执行
    • 可写
    • 可读
  • off 偏移量,可以在文件中找到数据的位置,程序头的位置
  • vaddr 指出本段首字节的虚拟地址,加载时加载到虚拟内存的哪个位置
  • paddr 指出本段首字节的物理地址。通常由操作系统动态确定
  • filesz 用于指示该段中有多少数据,多少字节
  • memsz 在内存中需要占用多少字节,可以大于或等于 filesz 但是不能小于,如果大于 filesz ,剩余空间将被 0 填充
  • align 对齐字段,事实上会把程序加载到页面边界对齐的地址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struct proghdr {
uint32 type;
uint32 flags;
uint64 off;
uint64 vaddr;
uint64 paddr;
uint64 filesz;
uint64 memsz;
uint64 align;
};

一些定义的常量

1
2
3
4
5
6
#define ELF_MAGIC 0x464C457FU  // "\x7FELF" in little endian
#define ELF_PROG_LOAD 1
// Flag bits for Proghdr flags
#define ELF_PROG_FLAG_EXEC 1
#define ELF_PROG_FLAG_WRITE 2
#define ELF_PROG_FLAG_READ 4
  • ELF_MAGIC 文件头魔数
  • ELF_PROG_LOAD 可加载段
  • ELF_PROG_FLAG_EXEC 可执行权限
  • ELF_PROG_FLAG_WRITE 可写权限
  • ELF_PROG_FLAG_READ 可读权限

exec 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传入了两个参数

  • path 指向路径名的指针,就是将要加载和执行的可执行文件
  • argv 指向数组的指针,这些是将要传递给可执行文件的参数,该数组包含以 null 结尾的字符串的指针,并且以一个 null 指针结尾,这些参数位于虚拟地址空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uint64
sys_exec(void) {
// MAXARG:最多接收 32 个参数,但是实际上只有 31 个参数,因为最后一个参数后是 null
char path[MAXPATH], *argv[MAXARG];
int i;
uint64 uargv, uarg;
// 获取指向数组的指针
argaddr(1, &uargv);
// 获取路径名称字符串
if (argstr(0, path, MAXPATH) < 0) {
return -1;
}
memset(argv, 0, sizeof(argv));
// 遍历所有的参数
for (i = 0;; i++) {
// 如果参数数量大于 31 个
if (i >= NELEM(argv)) {
goto bad;
}
// 获取每一个数组中的元素,实际上这个 uargv 所指向的是一个二维指针,所以这里的
// uarg 就是一个数组头。从进程地址空间中读取到内核地址
if (fetchaddr(uargv + sizeof(uint64) * i, (uint64 *) &uarg) < 0) {
goto bad;
}
// 如果得到的参数为 null,跳出循环
if (uarg == 0) {
argv[i] = 0;
break;
}
// 为每一个字符串分配一个页面
argv[i] = kalloc();
if (argv[i] == 0)
goto bad;
// 包这个参数复制到这个参数的页面中,最多复制一整页的数据,从进程地址空间中读取到内核地址
if (fetchstr(uarg, argv[i], PGSIZE) < 0)
goto bad;
}
// 该函数将会导致可执行文件被加载
// 如果返回会将其返回值传回确切调用这个系统调用的用户进程
// 这个函数会返回,将接收 exec 中传出的数据
int ret = exec(path, argv);

// 循环遍历整个数组,然后释放掉所有页面到空闲池,不论 exec 成功与否都会执行
for (i = 0; i < NELEM(argv) && argv[i] != 0; i++)
kfree(argv[i]);
// 这里返回会回到执行系统调用的地方,那是在内核中处理的,所以在返回到用户模式时,就会返回到新的进程中去
return ret;
bad:
// 循环遍历整个数组,然后释放掉所有页面到空闲池
for (i = 0; i < NELEM(argv) && argv[i] != 0; i++)
kfree(argv[i]);
return -1;
}

exec 函数

1715099855304.png

执行成功则会在新的虚拟地址空间中执行新的程序,执行失败返回 -1,该函数传入两个参数,为新的程序分配一系列内存空间,分配一个页表,并且为其分配存放程序的空间,并且加载程序,分配栈和保护页,分配 trampoline 页面和 trap frame 页面

  • path 可执行文件的地址
  • argv 指向参数数组的指针,这数组包含指向参数的指针,这些是传递给新的可执行程序的参数

1715100337913.png

在该函数中,还会为参数分配空间,如图所示,参数都会被分配到栈中,最后分配完之后如图所示,先将参数字符串压入栈中,然后再将指向对应的参数的指针压入栈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int
exec(char *path, char **argv)
{
char *s, *last;
int i, off;
uint64 argc, sz = 0, sp, ustack[MAXARG], stackbase;
struct elfhdr elf;
struct inode *ip;
struct proghdr ph;
pagetable_t pagetable = 0, oldpagetable;
struct proc *p = myproc();

begin_op();
// 找到可执行文件的 inode,这将增加该文件的引用计数
if((ip = namei(path)) == 0){
end_op();
return -1;
}
ilock(ip);
// 读入 elf 标头,从文件的偏移 0 处开始读取,将其放入变量 elf 中
if(readi(ip, 0, (uint64)&elf, 0, sizeof(elf)) != sizeof(elf))
goto bad;
// 检查文件标头的魔数
if(elf.magic != ELF_MAGIC)
goto bad;
// 为该进程创建一个新的页表,返回该页表的指针
// 为给定进程创建一个用户页表,没有用户内存,但有trampoline和trapframe页
if((pagetable = proc_pagetable(p)) == 0)
goto bad;
// 将程序加载到内存中
for(i=0, off=elf.phoff; i<elf.phnum; i++, off+=sizeof(ph)){
// 读取对应的程序头,0 表示内存地址位于内核中
if(readi(ip, 0, (uint64)&ph, off, sizeof(ph)) != sizeof(ph))
goto bad;
// 如果不是可加载段,查找下一个
if(ph.type != ELF_PROG_LOAD)
continue;
// 如果该加载段的内存大小小于文件大小
if(ph.memsz < ph.filesz)
goto bad;
// 检验是否溢出
if(ph.vaddr + ph.memsz < ph.vaddr)
goto bad;
// 页面边界对齐
if(ph.vaddr % PGSIZE != 0)
goto bad;
uint64 sz1;
// 用于增长虚拟地址空间,初始为 0,从 0 增长到所需的地址大小,成功返回新的大小,否则返回 0
// 将这一块虚拟地址赋予对应的权限
// 增长的虚拟地址空间已经被映射了,以调用下面的 loadseg
if((sz1 = uvmalloc(pagetable, sz, ph.vaddr + ph.memsz, flags2perm(ph.flags))) == 0)
goto bad;
sz = sz1;
// 将对应的程序头指向的内容加载到页表的虚拟地址中
// off 为程序头指向对应程序的开始处,filesz 要加载文件的大小
if(loadseg(pagetable, ph.vaddr, ip, ph.off, ph.filesz) < 0)
goto bad;
}
iunlockput(ip);
end_op();
ip = 0;
p = myproc();
uint64 oldsz = p->sz;
// 分配两个页表作为进程的栈,并且第一个作为保护页,第二个作为栈
// 四舍五入到最近的页面边界,是下一页面的开始
sz = PGROUNDUP(sz);
uint64 sz1;
// 增长虚拟地址空间,并且定义为 可写,可读,用户模式可访问
if((sz1 = uvmalloc(pagetable, sz, sz + 2*PGSIZE, PTE_W)) == 0)
goto bad;
sz = sz1;
// 删除保护页面的权限,在用户模式下将保护页标记为不可访问,防止栈溢出
uvmclear(pagetable, sz-2*PGSIZE);
// 栈指针
sp = sz;
// 栈基指针(地址),可用于检测是否将要溢出栈
stackbase = sp - PGSIZE;
// 将该函数的参数存放到栈中,其中每个参数都被放置在内核地址空间中一个单独的页面上
// Push argument strings, prepare rest of stack in ustack.
for(argc = 0; argv[argc]; argc++) {
// 大于最大参数数量
if(argc >= MAXARG)
goto bad;
// 分配字符串长度 + 1 的内存,最后一个表示终止空字符
sp -= strlen(argv[argc]) + 1;
// 堆栈指针 16 字节对齐
sp -= sp % 16; // riscv sp must be 16-byte aligned
// 确保没有溢出
if(sp < stackbase)
goto bad;
// 将参数分配到对应的栈空间中,对齐将会导致一些未使用的空间
if(copyout(pagetable, sp, argv[argc], strlen(argv[argc]) + 1) < 0)
goto bad;
// 保存对应参数的地址
ustack[argc] = sp;
}
// 最终的位置保存一个空指针,表示参数到此为止
ustack[argc] = 0;
// 将指向参数的指针压入栈中,也就是将 ustack 压入栈中
// 这里也需要对齐
sp -= (argc+1) * sizeof(uint64);
sp -= sp % 16;
// 确保没有溢出栈
if(sp < stackbase)
goto bad;
// 将对应参数的指针压入栈中
if(copyout(pagetable, sp, (char *)ustack, (argc+1)*sizeof(uint64)) < 0)
goto bad;
// 这是设置被调用进程的参数
// 第一个参数为 argc,以返回值的形式来保存到 a0 中
// 第二个参数为 argv,设置在 a1 中
p->trapframe->a1 = sp;
// Save program name for debugging.
// 保存进程名称以便调试
for(last=s=path; *s; s++)
if(*s == '/')
last = s+1;
// 最终 last 就是该进程的名字了,例如 a/b/c,last 中保存的就是 c
// 如果没有斜杠,那 path 就是这个进程名称了
// 将进程名称复制到对应的进程结构体中
safestrcpy(p->name, last, sizeof(p->name));
// 准备切换旧的虚拟地址空间到新的虚拟地址空间中去,并且确保程序从新程序头开始执行
// 保存副本,用于释放
oldpagetable = p->pagetable;
p->pagetable = pagetable;
p->sz = sz;
// 初始化 epc 指向新程序的程序入口
p->trapframe->epc = elf.entry; // initial program counter = main
// 初始化栈指针
p->trapframe->sp = sp; // initial stack pointer
// 释放旧页表
proc_freepagetable(oldpagetable, oldsz);

return argc; // this ends up in a0, the first argument to main(argc, argv)
bad:
// 如果成功分配页表,就需要释放掉所有分配的页面
if(pagetable)
proc_freepagetable(pagetable, sz);
// 如果分配了 ip,那就得减少引用计数并且解锁,结束事务
if(ip){
iunlockput(ip);
end_op();
}
return -1;
}

flag2perm

该函数将设定文件权限的标志位转为对应的权限,由于设定文件的权限标志位与页表条目的权限标志位不一致,所以需要该函数来转换

1
2
3
4
5
6
7
8
9
int flags2perm(int flags)
{
int perm = 0;
if(flags & 0x1)
perm = PTE_X;
if(flags & 0x2)
perm |= PTE_W;
return perm;
}

loadseg

将一个程序段加载到虚拟地址 va 的页表中, va 必须对齐,并且从 vava+sz 的页必须已经映射。成功时返回0,失败时返回-1

  • pagetable 对应进程的页表
  • va 在上述页表中的虚拟地址,也是目标地址,需要保证虚拟地址被映射
  • ip 对应文件的 inode
  • offset 在文件中的偏移位置,也就是开始读取数据的位置
  • sz 需要读取内容的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static int
loadseg(pagetable_t pagetable, uint64 va, struct inode *ip, uint offset, uint sz)
{
uint i, n;
uint64 pa;
// 每次循环加载一页大小到目标位置
for(i = 0; i < sz; i += PGSIZE){
// 得到对应的物理地址空间
pa = walkaddr(pagetable, va + i);
if(pa == 0)
panic("loadseg: address should exist");
if(sz - i < PGSIZE)
n = sz - i;
else
n = PGSIZE;
// 读取对应文件中的数据到 得到的物理地址 pa 处
if(readi(ip, 0, (uint64)pa, offset+i, n) != n)
return -1;
}
return 0;
}

后记

xv6 内核代码就介绍到这里,内容比较多,一开始是只用了一个文件的,但是内容过于多导致加载太卡了,所以直接从中间分成上下两篇了。之后可能会看看用户模式的代码,并做一些总结